这话一出口,嘉靖帝刚端起来的茶杯就停在了半空。他盯着杨廷和,半天没说话——他知道文官讲“礼法”,可没想到会这么不讲理:我亲爹养了我十六年,刚当了皇帝就不认爹了?这算哪门子规矩?
“杨首辅,”嘉靖帝放下茶杯,声音不算大,却带着股倔劲,“遗诏让我‘入继大统’,没让我‘入继人子’。我爹就是我爹,怎么能改成叔父?”
杨廷和早有准备,从袖子里掏出本《礼经》,翻到某一页递过去:“陛下,这是孔圣人定的规矩,‘为人后者,不得顾私亲’,您现在是大明的皇帝,就得顾天下的‘公礼’,不能只讲自己的‘私情’。”
旁边的礼部尚书毛澄也跟着帮腔:“首辅说得对,历朝历代都是这个规矩,陛下要是不认孝宗为皇考,就是违背祖制,天下人会说闲话的。”
嘉靖帝拿起《礼经》,翻了几页,突然问:“那要是先帝(正德)有儿子,我还用得着来当皇帝吗?既然是因为先帝没儿子,我才来继位,怎么就要不认亲爹了?”
这话把杨廷和问住了。可老首辅毕竟是官场老油条,很快就缓过神来:“陛下,祖制就是祖制,不能因为您的情况特殊就改。要是今天改了,以后宗室继位,个个都要认私亲,朝堂就乱了。”
就这么着,“认爹”的事,成了嘉靖朝第一个“烫手山芋”。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杨廷和带头的“护礼派”,都是些老臣,占了朝堂的大多数,天天递奏折劝嘉靖“遵祖制”;另一派是嘉靖自己,加上几个敢说真话的小官,势单力薄,却硬着头皮跟“护礼派”扛。
最开始,嘉靖还想跟文官们讲道理。他让翰林院的人查史料,看看有没有“继位后不认亲爹”的先例。结果查来查去,还真有几个,可都是些亡国之君的例子,“护礼派”拿着这些例子天天怼他,说“陛下要是学那些昏君,大明就危险了”。嘉靖气得没法,只能把这事搁下来,心里却憋着一股劲:你们等着,我肯定要让我爹堂堂正正地被尊为皇考。
转机出在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的冬天。有个叫张璁的南京刑部主事,因为得罪了上司,被贬到南京当闲官,天天没事干就研究“礼仪”。他看到朝堂上为“认爹”的事吵得不可开交,觉得杨廷和他们那套不对,就写了篇《大礼疏》,派人送到北京,直接递到了嘉靖帝手里。
这篇《大礼疏》,可把嘉靖帝乐坏了。张璁在疏里说:“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陛下以兴献王子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也。夫为人后者,谓大宗无子,以小宗之子为之后,今大宗(孝宗)已有武宗(正德),陛下乃以武宗无子而继之,非以孝宗无子而继之也,故陛下仍当认兴献王为父。”
简单来说,张璁的意思是:孝宗有儿子(正德),你是因为正德没儿子才继位的,不是给孝宗当儿子的,所以认亲爹天经地义。这话句句说到嘉靖帝心坎里,他拿着疏文,当天就召集群臣,说“你们看,张璁懂规矩,你们不懂”。
杨廷和看到《大礼疏》,气得拍桌子:“一个小官也敢妄议朝政!”当即就想把张璁贬到更远的地方,可嘉靖帝护着张璁,说“张璁说得有道理,你们不能罚他”。杨廷和没办法,只能跟嘉靖帝耗着,说“只要我还在首辅的位置上,就不能让陛下认私亲”。
就这么耗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见嘉靖帝死活不肯让步,干脆递交了辞呈。嘉靖帝早就看杨廷和不顺眼了,当即就准了——没了杨廷和这个“领头羊”,“护礼派”虽然还在闹,可已经没了之前的气势。
可“护礼派”里的硬骨头不少。杨廷和走后,吏部尚书乔宇、刑部尚书赵鉴等人接着带头反对,还组织了两百多个官员,天天在朝堂上哭谏,说“陛下要是不认孝宗为皇考,我们就撞死在朝堂上”。
嘉靖帝一开始还忍着,派人去劝,说“这事可以商量,你们别闹了”。可这些官员跟吃了秤砣似的,不仅不撤,还跑到左顺门去哭,有的拍门,有的喊“先帝(孝宗)饶命”,声音大得整个紫禁城都能听见。
嘉靖帝彻底火了。他把内阁大臣召来,问:“这些人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觉得我不敢治他们的罪?”内阁大臣里有个叫蒋冕的,是杨廷和的门生,还想劝:“陛下,他们也是为了礼法,您别生气。”嘉靖帝瞪了他一眼:“为了礼法就敢在皇宫里哭闹?这是以下犯上!”
当天下午,嘉靖帝下了一道圣旨:“左顺门哭谏者,为首八人,抓起来下狱;其余人等,罚廷杖三十。”
廷杖这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用几十斤重的大棍子打屁股,轻则皮开肉绽,重则当场死亡。可那些“护礼派”官员还不服,被抓的时候还喊“陛下无道”。嘉靖帝更怒了,又下了道圣旨:“再抓一百三十人,廷杖五十!”
那天的紫禁城,惨叫声此起彼伏。左顺门外的广场上,锦衣卫按着官员打,血溅得到处都是,有十六个官员当场被打死,剩下的也都打得站不起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左顺门事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