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后山河碎,泥马渡江南宋开。
偏安半壁求和意,岳帅冤魂泪满腮。
三十六年皇梦短,二十余载上皇哀。
千秋功过谁人论,青史遗篇任叹猜。
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宋交替之际,是一段充满动荡与屈辱的岁月。而赵构,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就站在这风云变幻的舞台中央,他的每一个抉择,都深深影响着南宋的命运,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争议与叹息。
赵构,宋徽宗第九子,字德基,出生之时,史载“赤光照室”,仿佛预示着他不平凡的人生。自幼他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资质,“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更令人惊叹的是,年纪轻轻的他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妥妥的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室贵胄。大观元年,他被封为蜀国公,之后一路加封为广平郡王、康王,身份地位不断攀升。
靖康元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金兵气势汹汹进犯京师,直逼城下,还大剌剌地遣使入城,要求宋朝派亲王和宰臣前去金营议和。这可把宋钦宗愁坏了,谁愿意去这龙潭虎穴呢?就在众人畏畏缩缩之时,康王赵构挺身而出,“帝慷慨请行”,这份勇气和担当,在当时怯懦的皇室宗亲中显得尤为耀眼。于是,赵构与少宰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在金营的那段日子,面对金兵的威慑,赵构愣是“意气闲暇”,该吃吃该喝喝,丝毫没有被恐惧吓倒。反倒是张邦昌,被吓得涕泪横流,对比之下,赵构更显不凡。后来,宋军将领姚平仲夜袭金营失败,金兵问责,张邦昌吓得腿软,赵构却镇定自若。金军统帅斡离不都看懵了,心想这康王可不是个好拿捏的软柿子,用来当人质恐怕不好使,就要求换人,把赵构放了回去,让肃王来代替。就这样,赵构第一次从金营全身而退,他的名字,也开始被众人所关注。
金兵退去后,宋朝朝堂上的某些人还心存幻想,想要收回之前割让的三镇,这下可彻底惹恼了金人。八月,金帅粘罕再次引兵深入,一路攻城掠地,太原、真定相继沦陷。十月,出使金国的王云回来传话,说金人非要赵构再去一趟才肯议和,否则就进攻汴都。宋钦宗病急乱投医,又把希望寄托在赵构身上,下诏让他出使河北,还带上衮冕、玉辂,去尊金主为伯,上十八字尊号。赵构无奈,只能奉命出发。当他行至磁州时,守臣宗泽苦苦相劝:“肃王去了就没回来,现在金兵又逼近了,您再去有什么好处呢?请留在磁州吧。”当地百姓也认定王云是要把赵构挟持到金国,群情激愤之下,直接把王云给杀了。此时的局势已经十分危急,粘罕、斡离不的大军已经渡过黄河,把京师围得水泄不通。赵构身边的人都觉得磁州不能久留,恰好相州知州汪伯彦也送来密信,邀请赵构前往相州。于是,赵构就来到了相州,开启了他人生的又一段重要历程。
到了相州没多久,宋钦宗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让他招募兵马解救京城。赵构二话不说,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开始招兵买马。十二月,他带着新组建的军队离开相州,踏着冰渡过黄河,进驻大名府。在这里,宗泽带着两千人马率先赶来会合,知信德府梁扬祖也带着三千人随后而至,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将领纷纷投入他的麾下,一时间,赵构的军队兵威大振。可就在这时,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带着蜡诏赵构,说金人攻城不下,正在商议和好之事,可以屯兵在附近,不要轻举妄动。汪伯彦等人一听,觉得和议靠谱,都信以为真,只有宗泽头脑清醒,坚决请求直接奔赴澶渊,扎下营垒,逐步解京城之围。但赵构最终还是听了汪伯彦等人的建议,移军东平,之后又前往济州。这一番辗转,虽然兵力有所扩充,但也错失了救援京城的最佳时机。
建炎元年,对于北宋来说,是灭亡的悲惨之年。金兵攻破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北宋宣告灭亡。而对于赵构来说,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金人扶持张邦昌做了傀儡皇帝,建立大楚政权。但张邦昌心里清楚,自己这个皇帝是靠金人撑腰,名不正言不顺,金人一撤,他这皇位肯定坐不稳。于是,在众人的建议下,他决定把皇位还给赵构,派人四处寻找赵构的下落,还遣吏部尚书谢克家带着“大宋受命之宝”前去迎接。
此时的赵构,正在济州收拢各路兵马,帅府官军及群盗来归者号称百万人,声势浩大。面对众人的劝进,赵构一开始还假惺惺地“避席流涕,逊辞不受”,毕竟他只是徽宗的第九子,并非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但架不住手下人轮番劝说,宗泽写信给他,直言张邦昌篡乱,让他早登皇位,恢复赵宋江山;门下侍郎吕好问也送来蜡书,提醒他如果不称帝,恐怕会被别人抢了先机。再加上有人说“靖康”纪元,有十二月立康的兆头,赵构这才动了心思。正好宗泽又来建议,说南京应天府是太祖赵匡胤兴起王业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漕运方便。赵构一听,觉得有理,便决定前往应天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