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烽火连天,紫宸歌舞犹酣。
父兄基业付空谈,末主荒唐谁管?
屈膝求存梦断,青衣行酒魂寒。
十六国里一棋盘,落子终究是憾。
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后秦的朝堂上发生了一件让文武百官集体懵圈的事——老皇帝姚兴咽气前,硬是把龙椅塞给了三儿子姚泓。按当时的规矩,这位置轮也轮不到他:大哥姚泓早年被废,二哥姚弼起兵造反刚被摁死,满朝文武看着这位脸色苍白、说话都带颤音的新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犊子了。
《晋书·姚泓载记》里明明白白写着,这位爷孝友宽和,而无经世之用。翻译成人话就是:孝顺是真孝顺,窝囊也是真窝囊。老爹姚兴还没死时,姚泓的亲弟弟姚耕儿带着叛军杀进皇宫,箭都射到他脚边了,这位未来的天子居然抱着老爹的棺材哭,边哭边喊:你们别杀我爹,要杀杀我!叛军看他这怂样,愣是没好意思下手——这大概是姚泓这辈子最接近英雄事迹的瞬间。
登基大典那天,长安城飘着细雨,姚泓穿着十二章纹的龙袍,站在太极殿上腿肚子转筋。底下的大臣们互相使眼色,想起老皇帝临终前的话:泓儿仁弱,然诸儿皆不足托,奈何?(《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七》)说白了就是:这娃虽然软蛋,但其他儿子不是反骨仔就是草包,矮子里拔将军,凑活吧。
可姚泓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当皇帝,主打一个以德服人。老爹刚下葬,他就把二哥姚弼的党羽全放了,还安慰他们: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以后好好上班。大臣们急得跳脚:陛下,这些人昨天还想砍您脑袋呢!姚泓摆摆手:嗨,都是一家人,打打杀杀多不好。
更绝的是处理边防。当时北魏在北边虎视眈眈,东晋刘裕在东边磨拳擦掌,姚泓却下了道圣旨:边防将士辛苦,以后每月多发两斗米。兵部尚书气得直拍桌子:陛下!敌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您发米不如发刀啊!姚泓叹了口气:民为贵,社稷次之,朕不忍百姓受兵戈之苦。——合着这位爷以为打仗是过家家,发点福利就能让敌人退兵。
姚泓的佛系治国,很快就迎来了报应。先是弟弟姚懿在蒲坂起兵,喊着清君侧的口号杀向长安。姚泓吓得连夜召集大臣开会,宰相尹昭建议:陛下,赶紧派大将姚绍平叛,再迟就来不及了!姚泓点点头,转头却对太监说:去,把我珍藏的佛经取来,朕要为弟弟祈福,希望他能回头是岸。
结果姚懿还没打到长安,就被自己的部将砍了脑袋。消息传来,姚泓居然哭了:我就说嘛,亲情能感化一切。大臣们捂着胸口退下,心里默念:这届皇帝太难带了。
可麻烦就像打地鼠,摁下一个冒出来一串。不久,宗室姚恢又在安定造反,这次动静更大,直接带着三万大军杀向长安。姚泓终于慌了,让皇叔姚绍挂帅出征。姚绍是后秦少有的能打将领,临走前他拉着姚泓的手:陛下,长安空虚,您可得当心东边的刘裕!姚泓连连点头:皇叔放心,朕会锁好宫门的。
《晋书》里记载,姚绍在前线浴血奋战时,姚泓在宫里干了件——他下令把皇家图书馆里的儒家经典抄录百份,分发给百姓,还亲自在太学讲《孝经》。有大臣急报:陛下,刘裕的大军已经过了淮河!姚泓皱皱眉:知道了,等朕讲完这章父子有亲再说。
姚绍拼了老命总算平定了姚恢叛乱,可自己也累得吐血而亡。临终前,他上疏姚泓:刘裕乃劲敌,臣死之后,愿陛下亲征拒之。姚泓拿着奏疏哭了半天,最后下了道旨:追赠姚绍为太宰,厚葬之。至于亲征?还是算了吧,宫里的佛经还没念完呢。
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的大军像逛公园一样开进后秦境内。洛阳守将直接开城投降,许昌守将吓得弃城而逃。消息传到长安,姚泓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陛下,不如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姚泓连连摇头:朕体弱,经不起颠簸。有人说:那赶紧调关中兵迎敌啊!姚泓叹了口气:关中百姓刚经历战乱,朕不忍心再让他们打仗。
最后还是老将姚鸶拍板:臣愿率军迎敌!姚泓大喜,赏赐了他一堆金银绸缎,还亲自送到城门口,嘱咐道:将军一定要少杀人,能劝降就劝降,实在不行就跑回来,别硬拼。姚鸶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姚鸶在潼关和刘裕的部将王镇恶打了几仗,虽然勇猛,可架不住后秦军心涣散。士兵们私下议论:皇帝都不想打仗,我们拼什么命?没多久,姚鸶兵败自杀。消息传到长安,姚泓坐在龙椅上,半天憋出一句:姚将军真是太冲动了。
刘裕大军兵临城下时,姚泓做了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要亲自去敌军大营谈判。大臣们死死拉住他:陛下,刘裕是来灭国的,谈判没用啊!姚泓甩开众人:朕听说刘裕是个讲道理的人,朕去跟他说说,只要能保住百姓,朕不当皇帝也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