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九月,汉赵中山王刘曜、司隶校尉乔智明准备率军进攻长安城,汉赵平西将军赵染率领大军同他们一起。司马邺下诏命令曲允率军驻扎在黄白城阻挡汉赵的军队。然而,曲允同刘曜、赵染多次对战均被击败。赵染认为,曲允率军在外,长安城防守空虚,便向刘耀建议,率军偷袭长安城。刘曜采纳了他的建议,令其率领五千兵马奇袭长安。赵染去往长安时经过渭阳,在渭阳打败了西晋的军队,西晋将领王广战死。赵染带着兵马趁着夜色进攻长安的外城,司马邺连忙跑到射雁楼躲避。赵染便将附近的军营全部焚烧,斩杀了数千人,等到早晨的时候才退兵驻扎在逍遥园。不久后,曲允率军偷袭刘曜,将其击败,并且斩杀乔智明,于是刘曜便退军到平阳。这一战,虽然最终曲允取得了胜利,但也让司马邺看到了长安的脆弱,以及西晋军队战斗力的不足。
在之后的几年里,刘曜又多次率军进攻长安,虽然都被西晋的军队击退,但长安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百姓们生活困苦,粮食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而此时的司马邺,就像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创业者,面对重重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他不断地发布诏书,号召各地的勤王之师前来救援,但响应者寥寥无几。那些地方势力,要么是自身实力不足,不敢与匈奴汉国的军队正面交锋;要么是心怀异心,想趁着乱世割据一方,根本不愿意为了挽救西晋王朝而出力。
比如,南阳王司马保控制了秦州地区,陇西的氐、羌部族皆依附于他。315年,司马邺任司马保为相国,多次向其征召军队,司马保考虑一番后,打算等各军集中后再出发。麹允提议,护送司马邺至司马保的势力范围,索綝却认为司马保得到了皇帝,私欲会膨胀,没有同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晋内部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大臣们之间互相猜忌,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这也让司马邺的处境更加艰难,他就像是一个孤独的船长,在茫茫大海上,驾驶着一艘千疮百孔的船,却得不到任何支援。
建兴四年(316年)八月,刘曜再次进攻长安,这一次,他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长安城内外断绝,粮食无法运进来,城内的粮食很快就消耗殆尽。十月,长安城内饥荒严重,一斗米价格二两黄金,城中大半人被饿死。太仓中有酿酒用的曲饼几十块,曲允将曲饼掰碎熬粥给司马邺喝,没多久,曲饼也快要吃完了。此时的司马邺,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坚守,等待那不知何时才会到来的救援,还是出城投降,以换取百姓的平安?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他认为自己身为君王,应当为社稷而死,但如果自己一死,将士们和百姓们将会遭受残酷的折磨。不如趁着城池还没有被攻陷,想一个可以保全众人的方法,或许可以使百姓免遭屠戮。于是,他决定投降。
同年十一月十一日,司马邺派遣宋敞向刘曜送投降文书,自己乘坐在羊车上,脱掉了上衣,嘴里含着玉璧,命侍从抬着棺材,出城投降。这是一种极其屈辱的投降方式,羊车比马车低级,象征着自己的卑微;赤裸上身,表示自己有罪;口含玉璧,是古代君主亡国投降的一种仪式;而抬着棺材,则是表示自己甘愿受死。大臣们看到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哭泣,有的拉住司马邺的车,有的拉住司马邺的手,司马邺也很悲伤难过,御史中丞吉朗甚至因此自杀。汉赵刘曜烧了棺材,接受了玉璧,接受了司马邺的投降,派遣宋敞送司马邺回宫。
十七日,司马邺被刘曜送往平阳,曲允和其他大臣们都跟随司马邺到了平阳。刘聪将愍帝司马邺封为光禄大夫、怀安侯。然而,这所谓的“侯”,只不过是一个虚名,司马邺实际上成为了刘聪的阶下囚,受尽了屈辱。刘聪对他百般羞辱,外出打猎时,让他穿着戎服,手执戟矛,在前面开路;宴会上,又让他帮自己倒酒、洗酒杯;上厕所时,还让他帮自己提着马桶盖。同被掳至平阳的西晋遗臣看后,大多暗自垂泪。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却沦为了别人的奴隶,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司马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屈辱。
建兴五年(317年),司马邺被刘聪杀害,年仅十八岁。这位西晋的末代皇帝,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而又悲惨的一生。他的死,标志着西晋王朝的彻底灭亡。而在江南,琅琊王司马睿则在同年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建立了东晋政权。
《三国志》中所说:“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西晋王朝的覆灭,岂是一个少年皇帝所能挽救的?司马邺,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匆匆而过的名字,他的故事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他是西晋王朝的末代皇帝,也是那个乱世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首悲歌,让人在感叹命运无常的同时,也不禁为他的遭遇而感到惋惜。
参考《晋书》《资治通鉴》《三国志》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