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金字招牌
第一批平板玻璃的成功交付,在南水县玻璃厂内部激起的振奋余波未平,更巨大的涟漪已开始向外部扩散。卡车驶离厂区时卷起的尘土尚未完全落定,一场关乎工厂命运转折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
连日来,王超表面镇定,内心却如同绷紧的弓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批玻璃承载的不仅是工人们的汗水,更是玻璃厂能否赢得信任、打开局面的全部希望。在等待地区反馈的日子里,他照常巡视车间,过问药瓶生产的细节,与雷师傅探讨下一批玻璃加工的技术要点,但眼底深处那抹不易察觉的焦虑,瞒不过张涛和几位老师傅。
与此同时,厂里的工人们也沉浸在一种混合着自豪与忐忑的情绪中。装运班的老赵,每次路过贴着百货大楼效果图的宣传栏,都会停下脚步看上几眼,心里默念:“可千万要争气啊!”深加工车间的老师傅们,干活时更加精益求精,仿佛要将所有可能存在的细微瑕疵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就在这种焦灼的期盼中,地区百货大楼筹建处的反馈,比预想中来得更快,形式也更为隆重——不是一纸公文,也不是一个电话,而是一封盖着大红公章的感谢信,以及一次由筹建处副主任亲自带队的、事先未曾通知的回访。
那天上午,阳光明媚,几辆吉普车再次驶入玻璃厂,但这次下来的,不再是工业局的检查人员,而是百货大楼筹建处的干部,以及两位戴着安全帽、一看就是老师傅的技术专家,吴海涛局长竟然也亲自陪同前来。
王超得到消息,立刻带人迎了出去。双方握手寒暄,筹建处副主任姓陈,是个面带笑容、眼神精干的中年人,他用力握着王超的手,开门见山:“王厂长,你们送来的第一批玻璃,我们已经验收了!好啊,真是没想到!透光度、平整度、边角处理,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特别是那几块大橱窗玻璃,安装上去的效果,那是相当的气派!我们筹建处的同志,还有地区的领导看了,都非常满意!”
这话如同春风,瞬间吹散了王超心头积压多日的阴霾。他强压下内心的激动,谦逊地回应:“陈主任过奖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得到您的认可,我们就放心了。”
“光说不行,我们还得亲眼看看。”陈主任笑着,目光扫过整洁的厂区,“都说你们厂之前困难不小,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生产出这么高质量的产品的?我们这次来,一是表示感谢,二也是想实地学习学习你们的经验。”
吴海涛在一旁补充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许:“王超啊,陈主任他们可是带着诚意来的。你们厂这次可是给咱们县工业系统,挣了大面子了!”
一行人直接来到了深加工车间。此时,雷师傅正带着工人们处理第二批玻璃。车间里依旧弥漫着粉尘和机油的味道,机器轰鸣,工人们专注地操作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工装后背。
陈主任和同来的技术专家,没有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生产一线,仔细观看工人们划线、切割、打磨、抛光的每一道工序。他们不时低声交流,拿起半成品对着光仔细检查,甚至用手触摸打磨后的边缘,感受其光滑程度。
那位年纪较大的技术专家,拿起一块刚刚抛光完毕、光可鉴人的玻璃,对着窗户透进来的光看了许久,忍不住赞叹:“老哥哥,你这手艺,绝了!这平整度,这光洁度,一点不输那些大厂出来的东西!尤其是用这些积压料做底子,能处理到这个程度,了不起!”他这话是对着雷师傅说的,眼神里充满了同行之间的敬佩。
雷师傅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搓着布满老茧的大手,憨厚地笑道:“专家同志抬举了。没啥诀窍,就是用心,手稳,舍得下功夫。咱们厂长说了,这是给地区门面用的东西,半点马虎不得。”
陈主任在一旁听着,不时点头。他注意到车间里虽然设备陈旧,但保养得很好,工具摆放井然有序,工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完全没有一些困难企业常见的颓丧之气。他又特意去看了仓库里尚未处理的积压玻璃,以及旁边张贴的严格筛选标准。
“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王厂长,吴局长之前跟我提过你们厂的做法,我还有些将信将疑。今天亲眼所见,我是真服气了!”陈主任转向王超,语气由衷,“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值得很多单位学习啊!”
这次回访,效果远超预期。陈主任当场表示,百货大楼后续所需的全部玻璃,只要玻璃厂能保持首批的质量和供货速度,都将优先从南水县玻璃厂采购。这无疑是一张沉甸甸的、长期稳定的订单保障。
更让王超和所有玻璃厂人惊喜的是,几天后,《赣南日报》的记者在县宣传科同志的陪同下,竟然也来到了厂里进行采访。原来,是工业局将玻璃厂成功承接地区重点工程订单、并出色完成首批任务的事迹,作为典型材料报了上去,引起了地区媒体的关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