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举报信的阴云
王超在仓库里那番推心置腹的讲话,如同在暗流涌动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定石,暂时稳住了大多数工人老师傅们的心。综合利用小组的干劲更足了,切割、打磨的效率明显提升,那些积压的玻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转化为一摞摞码放整齐的小规格产品。药瓶生产线也依旧平稳运行,车间的轰鸣声仿佛是这个工厂稳定心跳。
然而,人心的复杂远超机器的运转。表面的平静之下,那股由马卫东引动的暗流,并未真正消散,反而在悄然转向,变得更加隐秘和危险。
马卫东自那日仓库门口默然离开后,表面上收敛了许多,不再公开质疑王超的决策,甚至在工作中也尽力配合物资的调配。但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内心那份基于“原则”的焦虑和不满,就如同野草般疯长。
“规矩就是规矩……怎么能为了应付差事就随意变通?”他反复咀嚼着这个念头,越想越觉得王超的做法是在玩火,迟早会连累整个厂子。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壮感,混合着对未知处分的恐惧,最终催生了一个决定——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厂子再走歪路,他必须向上级反映情况!
几天后,一封措辞严谨、逻辑清晰的匿名举报信,悄然摆在了县工业局局长吴海涛的办公桌上。信中详细列举了玻璃厂如何将积压的、有质量瑕疵的大块平板玻璃切割成小规格产品,并以此虚报产量,应对上级指标的行为。信中强调,此举严重违反了生产统计规定,是“弄虚作假”、“欺骗组织”的行为,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国家利益,败坏工厂风气,并隐晦地指出主导此事的厂领导负有主要责任。信件末尾,落款是“一名忧心忡忡的玻璃厂老职工”。
吴海涛看完信,眉头紧紧锁了起来。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又重重放下,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他新任局长不久,正需要下面工厂做出成绩来稳固自己的位置。玻璃厂在王超接手后起死回生,本是他乐见其成,甚至可以作为自己领导有方的一个例证。但这封举报信,却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眼里。
“这个王超!”吴海涛低声骂了一句,语气复杂。他欣赏王超的能力和魄力,能把一个烂摊子稳住,确实不简单。但这种“小聪明”式的应对,却让他感到不悦和一丝不安。这不仅仅是产量数字真假的问题,更关乎到他吴海涛的政绩是否扎实,是否会被人诟病为“纵容下属弄虚作假”。
他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踱了几圈。直接派人下去调查?动静太大,万一查实了,玻璃厂刚刚好转的势头可能被打断,他吴海涛脸上也无光。不闻不问?万一这事以后被捅到地区去,他作为主管领导,一个失察之责是跑不掉的。
思虑再三,他拿起电话,接通了工业局办公室主任:“以局办的名义,给玻璃厂发个通知,就说……为了解各厂三季度指标落实的初步情况,让他们尽快提交一份详细的生产进度报告,要附上主要产品品类和对应的产量数据。语气正常点,就是常规工作汇报。”
他打算先敲打一下,看看王超的反应。如果王超识趣,在报告里有所“修正”或者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事或许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与此同时,玻璃厂里,王超也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对劲。先是马卫东见到他时,眼神总是飞快地躲闪,虽然依旧汇报工作,但那份刻板的恭敬下,似乎藏着别的东西。接着,厂里开始流传起一些更加具体的风言风语,不再是笼统的质疑,而是直接点出了“切割废料充产量”可能带来的后果,甚至有人私下议论,“听说上面已经注意到咱们厂的做法了”。
张涛也察觉到了这股不寻常的气氛。一次午饭时,他端着饭碗坐到王超旁边,压低声音说:“厂长,我总觉得最近厂里气氛有点怪。老马那边……好像太安静了。还有,我听说,他前天下班后,特意去了一趟县里的邮局。”
王超扒拉着碗里的米饭,眼神锐利了一瞬,随即又恢复了平静。“树欲静而风不止。该来的,总会来。”他顿了顿,对张涛说,“通知下去,各车间、科室,严格按照现有计划生产和工作,不要受流言影响。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二天,工业局要求提交详细生产报告的通知就送到了王超的办公桌上。看着那份看似例行公事的通知,王超心里明白了七八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汇报,更像是一次试探,或者说,是一次警告。
张涛拿着通知,脸色凝重:“厂长,这报告……怎么写?如果如实报上去……”
王超接过通知,仔细看了一遍,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目光坚定:“如实写。”
“什么?”张涛吃了一惊,“那不是……”
“躲是躲不过的。”王超打断他,语气沉着,“既然有人把话递上去了,我们再遮遮掩掩,反而显得心里有鬼。我们就大大方方地写,不仅要写我们生产了多少药瓶,完成了多少订单,也要写我们如何利用积压库存,通过切割加工,生产出了多少合格的小规格玻璃,实现了多少产值,盘活了多少资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