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重振旗鼓
王超重新站出来的消息,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南水县的大街小巷,也给死气沉沉的玻璃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激情过后,摆在面前的依旧是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没有原料,没有资金,没有订单,甚至连让工人吃饱饭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重振旗鼓,谈何容易?
复职后的第一天,王超没有坐在厂长办公室里听汇报,而是换上了一身旧工装,带着张涛和雷师傅,一头扎进了车间。
车间里弥漫着浓重的灰尘和铁锈味。昔日轰鸣的机器如同沉睡的巨兽,静静地趴伏在昏暗的光线下,传送带上落满了鸟粪和枯叶,一些关键部件甚至出现了明显的锈蚀。王超伸手摸了摸一台核心熔炉的外壁,冰凉刺骨。
“王厂长,”雷师傅的声音带着痛心,“停了一个多月,这机器……怕是伤着元气了。特别是这炉子,里面的耐火砖不知道有没有开裂,不仔细检修,贸然点火怕是要出大事。”
王超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一片狼藉的车间,沉声道:“机器坏了可以修,人心散了就难聚了。老雷,你立刻组织还能动的老师傅和懂技术的工人,成立一个设备检修组。不要怕慢,一台一台来,彻底检查,该修的修,该换的……我们再想办法。”
他又看向张涛:“张副厂长,你带几个人,把仓库、财务科再彻底清理一遍。看看还有没有能用的边角料,账上还有没有能抠出来的、哪怕一分钱!把所有李光明时期签下的白条、欠条都整理出来,列个明细。”
“王厂长,那些白条……”张涛面露难色,“大部分公社和单位,现在估计都还不上。”
“我知道,”王超语气平静,“先理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这些东西,以后或许有用。”
安排完这些,王超走到了厂部楼下那片空地上。工人们大多还等在那里,眼神巴巴地望着他。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希望和活下去的路径。
王超站上一个稍微高点的台阶,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殷切而又惶恐的脸,朗声说道:
“工友们!设备要检修,账目要理清,这些都需要时间!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是眼下的吃饭问题!厂里现在拿不出钱,也变不出粮食来。”
听到这话,人群中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失望的情绪开始蔓延。
但王超话锋一转:“但是,我们不能坐着等!县里给了一点应急粮食,数量不多,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我们要靠自己,把手头能用的东西,都动起来!”
他指着厂区角落里堆放的、以前生产剩下的一些玻璃边角料和次品:“这些,以前当垃圾处理。现在,我要求生产科和后勤的同志,动动脑筋!看看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加工成老百姓能用得上的小物件?比如玻璃镇纸、烟灰缸,或者磨成玻璃珠子给孩子们玩?东西不值钱,但总能换点红薯、青菜吧?”
他又指着厂区里那些荒废的空地:“还有那些地!荒着也是荒着,组织人手,翻一翻,种上点快熟的菜!萝卜、小白菜都行!咱们工人,有的是力气,不能光等着天上掉馅饼!”
王超的思路,务实而具体,没有好高骛远,而是着眼于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解决最紧迫的生存问题。这让工人们感到了一丝不一样的踏实。
“王厂长说得对!咱们不能干等着!”
“对!有手有脚的,还能饿死不成?”
“我家里还有几把旧锄头,明天就带来开荒!”
人群重新躁动起来,这一次,不再是绝望的喧嚣,而是带着一股求生的狠劲和重建家园的迫切。
说干就干。在王超和张涛等人的组织下,玻璃厂这个庞大的“机器”,虽然生产主线还未启动,但各个“零部件”却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起来。
雷师傅带着一群老师傅和年轻学徒,日夜不停地泡在车间里,叮叮当当地检修设备。他们用最土的办法,一点点地除锈、上油、更换损坏的小零件。没有新的耐火砖,就想办法用旧的修补;没有专业的检测工具,就靠老师傅的经验和耳朵去听、去摸。
后勤科和组织起来的工人家属们,则热火朝天地在厂区空地上开荒。镰刀锄头齐上阵,妇女们负责清理杂草,男人们负责翻垦坚硬的土地。孩子们也没闲着,跟在后面捡石头、拔草根。虽然辛苦,但看着一片片荒地在自己手下变成整齐的菜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带着汗水的笑容。
而王超提出的“变废为宝”小组,也很快有了成果。几个心灵手巧的老工人,带着几个徒弟,将那些色彩不匀、带有气泡的玻璃次品,切割、打磨,做成了一些简单粗糙但很实在的小玩意儿——方形的镇纸,圆形的烟灰缸,甚至还有一些磨得光滑的彩色玻璃珠子。东西虽小,却代表着一种在绝境中寻求生路的智慧和努力。
王超自己,则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深知,光靠厂里这点自救,只能勉强维持,无法真正让厂子起死回生。关键的突破口,还是在“市场”和“原料”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