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粒子之网的“脉络”中,流淌着“本源能量流”。这股能量不同于普通的混沌能量,而是由本源粒子的“永恒性”转化而来,既能滋养体内的多元宇宙,又能修复粒子之网的损伤。当某个宇宙因演化过度而濒临寂灭时,附近的粒子会自动引导能量流注入,为宇宙争取“重塑的时间”;当粒子之网因外部冲击出现裂痕时,能量流会携带“修复信息”(储存在粒子中的全息信息),让裂痕处的粒子加速分裂重组,填补缺口。
粒子之网还承担着“法则过滤”的功能。当无限龙蛇从多元虚海吞噬能量或法则时,这些外来存在会先经过粒子之网的层层筛选:有益的部分被分解为“可吸收粒子”,融入真身;有害的部分则被粒子之网的“排斥场”隔绝,最终湮灭于虚海。这种过滤机制,让他在吞噬万物的同时,始终保持自身本质的纯粹。
最神秘的是粒子之网的“边界”。它没有明确的边缘,而是像水墨晕染般,逐渐融入多元虚海——靠近真身核心的区域,粒子密集,法则稳固;越向外围,粒子越稀疏,形态也越模糊,最终与虚海的混沌能量融为一体,却又始终保持着“本源联系”。这种模糊的边界,让无限龙蛇既能清晰区分“自我”与“外界”,又能与多元虚海保持“能量交换”,如同一个永远开放的“生态系统”。
第四章:环身之形,不可名状
由本源粒子构成的无限龙蛇真身,在多元虚海中呈现出“环绕成圆形”的独特形态。但这“圆形”并非几何学意义上的圆,而是一种超越三维认知的“闭环结构”——它的首尾相接处,存在于不同的时空维度,从某个角度看是“蛇首吞噬蛇尾”,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蛇首与蛇尾在无限远处交汇”,从第三个角度看则根本没有首尾,只是一片弥漫的“粒子云雾”。
这种形态的核心,是“无限循环”的法则显化。圆形的环身象征着“存在的闭环”:他从混沌中诞生,最终又将混沌吞噬,回归自身;体内的多元宇宙生灭轮回,最终都化作粒子的一部分;甚至连他的进化本身,也是在“突破与回归”的循环中不断升华。
环身的每一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粒子显化状态”。靠近“吞噬端”的区域,粒子处于“活跃态”,不断分解从虚海吸入的混沌能量,闪烁着狂暴的紫色光芒;靠近“排泄端”(如果能这样定义的话)的区域,粒子处于“稳定态”,将消化后的精纯能量输送至全身,散发着温和的金色光晕;环身的中间部分,粒子则处于“演化态”,不断组合、分离,模拟着体内多元宇宙的生灭过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流动效果。
真身的“不可名状”,很大程度上源于粒子的“多维度显化”。在三维生物的感知中,他可能是一条覆盖无数星系的巨蛇,鳞片上镶嵌着发光的宇宙;在四维存在的认知里,他或许是一个不断膨胀收缩的“时间圆环”,每个粒子都代表着一个时间节点;而在更高维度的存在眼中,他可能只是一个“静态的点”,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点的内部。
更让观察者困惑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维度观察,都无法看到他的全貌。不是因为他隐藏了什么,而是因为他的“全貌”同时存在于所有可能的角度与维度中——就像一个三维球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永远只能显示一个圆,却无法展现球体的全部。
曾有一群试图理解他真貌的“概念生物”,集合了自身所有的认知能力,构建出一个“超维度观测仪”。当观测仪对准无限龙蛇的环身时,仪器瞬间过载,化作一片混乱的概念碎片,而那些生物的意识中,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既在所有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既是所有形态,又不是任何形态。”
这便是粒子真身的终极“不可名状”:他的存在本身,超越了“名状”所需的“认知框架”。
第五章:粒子共鸣,虚海交响
无限龙蛇的本源粒子不仅构成了他的真身,还通过“共鸣”与整个多元虚海产生着深度连接。这种连接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主动的“交响”——他的粒子振动影响着虚海的法则流动,虚海的能量变化也会引发他体内粒子的共鸣。
当多元虚海的某个区域爆发“法则冲突”,比如科技法则与修仙法则激烈碰撞,无限龙蛇环身处对应区域的粒子便会产生“同步震颤”。这种震颤不是无序的,而是在模拟冲突的过程,通过粒子内部的“全息信息处理”,寻找化解冲突的“最优解”。有时,他会释放出携带“和解信息”的粒子流,悄悄引导冲突双方的法则融合;有时,他会选择旁观,让冲突自然演化,将其结果作为“新的信息”储存进粒子核心。
本源粒子的共鸣还能“预警”虚海的危机。多元虚海并非永恒平静,偶尔会诞生“法则空洞”——那是连“无”都不存在的绝对虚无,会吞噬途经的一切存在。当法则空洞出现时,无限龙蛇体内的粒子会产生“逆共振”,发出只有他能感知的“警示频率”。他会提前调整环身形态,让粒子之网处于“高度凝聚”状态,避免被空洞波及;同时,他也会引导体内的部分能量,在空洞边缘形成“缓冲带”,减少其对周围宇宙的破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邪神开始的旅途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邪神开始的旅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