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末,朝鲜中线,X军前沿指挥所附近的一片相对安全的谷地。
持续了数月的激烈战斗暂时告一段落,战线陷入了奇异的沉寂。双方都意识到无休止的拉锯消耗难以承受,转而开始疯狂地加固工事,深挖坑道,战场呈现出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空气中弥漫着硝烟未散尽的焦糊味和泥土的腥气。
邵明珠刚从视察前沿阵地的工事构筑现场回来,独自坐在用粗大原木加固的指挥所里,对着地图和沙盘,眉头紧锁,沉思着下一步如何利用这种对峙期,巧妙地给当面的美军制造麻烦,消耗其有生力量,或者至少让他们不得安宁。各种“冷枪冷炮”、小股部队渗透、战术欺骗的方案在他脑中盘旋。
就在这时,一阵若有若无、却异常清晰悦耳的歌声,随着山谷间的微风,飘进了他的耳中。那旋律是如此熟悉,瞬间就抓住了他的心神。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是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是他“创作”的、并由他的妻子刘念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唱响的那首歌!
歌声婉转、悠扬,带着少女特有的清亮和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在这片刚刚被炮火洗礼过的焦土上空回荡,与周围肃杀的环境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动人心魄的对比。
邵明珠猛地从沉思中惊醒,下意识地站起身。这歌声……不是通过收音机,而是真人的演唱!在这前线,怎么会有文工团的演出?
他放下手中的铅笔,不由自主地循着歌声传来的方向,走出了阴暗潮湿的指挥所。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用手搭了个凉棚,向谷地中央那片平整出来的空地上望去。
只见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刚换防下来、满脸硝尘却眼神明亮的战士们,他们围坐成一个半圆。空地中央,几个穿着军装的身影正在表演。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正中央那个坐在木箱上、怀抱手风琴的女文工团员身上。
歌声正是从她那里传来。
邵明珠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放轻,缓缓靠近。他的目光,穿过人群的缝隙,牢牢地锁定在了那个演唱的女孩身上。
刹那间,邵明珠感到呼吸一窒,心脏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只见那个女孩,年纪很轻,大约十八九岁的样子,身穿一套洗得发白却整洁异常的草黄色列宁装,身姿挺拔而纤细。两条乌黑油亮的麻花辫,不像其他女兵那样盘在帽子里,而是自然地垂在胸前,随着她拉琴的节奏轻轻晃动。头上戴着一顶同样略显旧却端端正正的军帽,帽檐下,是一张清秀绝俗、不施粉黛的脸庞。她的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亮晶晶的,唱歌时微微眯起,充满了情感。她的气质非常独特,既有革命战士的坚毅和纯净,又带着一种未经世事的、近乎透明的清灵,仿佛不属于这个硝烟弥漫的世界。
她专注地拉着手风琴,红唇轻启,歌声如清泉般流淌出来,表情认真而投入,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晕。
“念念……?”
一个名字几乎要脱口而出,邵明珠的嘴唇无声地动了动,眼神瞬间变得有些恍惚和迷离。
太像了……不是容貌上的酷似,而是那种气质、神态、乃至整个画面带来的强烈既视感 !
一瞬间,时光仿佛倒流了!他仿佛不是站在朝鲜前线炮火连天的山谷,而是回到了1949年元旦在北平城外,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刘念时,她也是差不多的年纪,穿着土黄色的列宁装,梳着长长的辫子,坐在马车上弹手风琴,轻声练唱,阳光洒在她身上,也是这般清纯、美好,带着对革命和艺术的无限热情,一下子就撞进了他这个警卫员的心里,再也无法忘怀……
眼前这个女孩,就像是一面时光的镜子,照出了他记忆中最初、最美好的那个刘念的影子。那个还没有经历战争残酷、没有承受离别之苦、眼中只有光芒和希望的少女刘念。
邵明珠呆呆地站在原地,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忘记了军长的身份,忘记了刚刚还在思考的作战计划。他只是痴痴地望着那个弹琴唱歌的女孩,目光深邃而复杂,里面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追忆、温柔,以及一丝淡淡的、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感伤。
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是出于男女之情,而是被这种极致的美好与残酷的现实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所震撼,被这歌声和画面所勾起的、关于青春、爱情和逝去的纯真时代的强烈怀旧情绪所淹没。
歌声在继续: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哟弹琴,姑娘歌唱……
歌声飘荡在曾经洒满鲜血的山谷,飘进每一个战士的心里,也深深地钻进了邵明珠心中最柔软的那个角落。他仿佛看到,这清亮的歌声,正努力地洗涤着战场的血腥,温暖着战士们疲惫的心灵,也慰藉着他自己因连年征战而日渐坚硬的心肠。
他看着那个女孩,仿佛透过她,看到了千里之外、正在北京家中孕育着新生命的妻子;看到了自己那早已远去的、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春岁月;也看到了所有他们这一代人,之所以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所要保卫的——那个歌声中描述的、“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的美丽祖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亮剑世界之那个年代的美丽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亮剑世界之那个年代的美丽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