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秋)
(地点:北宋东京汴梁,皇宫垂拱殿)
秋日的汴梁,天高云淡,金菊怒放。皇宫大内,却无暇欣赏这静谧秋光,处处透着革新带来的忙碌与肃杀。
垂拱殿内,熏香袅袅,却压不住那股锐意进取的气息。赵祯端坐御案之后,身着赭黄常服,眉宇间虽仍有年轻帝王的清俊,但眼神已沉淀下南郊祭天、五岳巡礼带来的威严与深邃。他面前,站着两位刚刚奉诏紧急入京的臣子。
左手一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身材颀长,穿着浆洗得有些发白的青色官袍,风尘仆仆却难掩一身浩然之气。
他目光沉静,如古井深潭,眉头习惯性地微蹙,仿佛时刻在思索着天下忧乐。正是因守丧丁忧而被召还、声名早已传于朝野的范仲淹。
右手一人,则年轻许多,不到三十,肤色是常年边塞风沙磨砺出的古铜,身形挺拔如松,穿着合身的低级武官服饰,洗得干干净净,却依旧透着沙场特有的凛冽与剽悍。他面容刚毅,鼻梁高挺,嘴唇紧抿,一道浅浅的疤痕从眉骨划过,更添几分悍勇。
此刻虽垂首肃立,但那偶尔抬起的眼眸中,精光闪烁,如同蛰伏的猎豹,正是因“百战营”之功而被破格擢升的狄青。
这两人,一文一武,一沉静一锐利,站在一起,却奇异地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张力,仿佛预示着大宋即将到来的文武并举之局。
“范卿,狄卿,平身。”
赵祯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一路辛苦。召二位卿家紧急入京,缘由想必二位已有耳闻。如今之大宋,正值千古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亦逢天赐良机。朕需肱骨之臣,助朕革故鼎新,开创盛世。”
范仲淹率先躬身,声音清朗而沉稳:“陛下,臣虽才疏学浅,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未敢忘怀。今蒙陛下不弃,召臣于草野,但有驱使,万死不辞!”
他的话掷地有声,没有丝毫矫饰,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狄青紧随其后,抱拳行礼,声音因紧张和激动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末将狄青,一介武夫,蒙陛下天恩,授以奇术,练就强兵。此生唯愿以此残躯,为陛下荡平边患,拱卫山河!陛下但有所命,刀山火海,狄青绝不皱一下眉头!”
赵祯看着这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臣子,心中甚慰。他微微一笑,先看向范仲淹:“范卿之气节文章,朕素有所闻。如今朝局初定,然积弊深重,非大魄力不能革除。朕欲委范卿以参知政事之职,主持朝政改革,厘清吏治,富国强兵。具体方略,朕稍后与你详谈。你首要之务,便是替朕稳住文官体系,借助五岳炼心之利,选拔真才实学、心性纯正之士,替换那些昏聩贪婪之辈。”
范仲淹目光一凝,深深吸了一口气。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权柄极重。他深知这意味着何等重任与挑战,更明白陛下决心之大。他再次深深一揖:“臣,领旨!必殚精竭虑,不负圣恩!”
赵祯点头,目光转向狄青,变得更为锐利:“狄将军,你与‘百战营’之事,朕已知晓。做得很好!边军之弊,首在‘冗兵’。数量庞大,却战力低下,空耗国帑。朕今授你枢密副都承旨,专司‘整军经武,汰冗强兵’之事!”
狄青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呼吸都急促了几分。枢密副都承旨!这可是能直接参与最高军事决策的要职!他一个底层行伍出身、凭借军功和奇遇才得以擢升的将领,竟得如此信重!
“朕予你全权!”赵祯语气加重,“着你即刻着手,对全国禁军、厢军进行彻底摸底!以你麾下‘百战营’将士为骨干教官,推行《百战煞气锻体诀》!但有所需资源,朕和内帑、枢密院,优先供给于你!”
“整军步骤,朕与你约法:其一,详细摸底,厘清各地实有兵员、空饷情况;其二,初步核查,凡老弱病残、吃空饷者,一律革除,发放遣散银钱,妥善安置;其三,首次清查后,对剩余兵员,进行初步锻体测验,心志不坚、无法承受煞气者,转为地方治安或劝退;其四,二次清除后,对留下的精锐,全面推广锻体诀,以‘百战营’为标准,严加训练!朕要的,是一支真正能战、敢战、战之能胜的铁军,而非一群滥竽充数的乌合之众!最终目标,是全军锻体,人人如龙!”
狄青听得心潮澎湃,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支横扫六合的钢铁雄师。他单膝跪地,抱拳过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末将领旨!必为陛下练出一支虎狼之师!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起来。”赵祯虚扶一下,继续道,“整军之事,千头万绪,难免触动利益,引来反弹。朕再予你两位副手。”
“其一,王德用,出身将门,任殿前都虞侯。常驻五岳,尤其西岳华山,负责监察各地学子、武将、边军将领前往炼心之表现,其心性若不合‘庚金肃杀’之意,即刻报于你与朕,不得重用!其二,杨文广,杨廷昭之子。再从‘百战营’选调精锐,配合范卿所辖之‘革弊司’,负责落实地方官员赴五岳测试之事。凡测试不过关者,就地罢官,不得延误!以此,一文一武,双管齐下,彻底解决冗官、冗兵之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逆命菩提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逆命菩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