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诵诗书,博闻强识
十六岁时,东方朔的学习进入了博览与深化阶段。他“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诗经》的温柔敦厚、比兴寄托,《尚书》的诰命典谟、古奥艰深,他都一一攻克。但这“二十二万言”绝非仅仅指这两部经典。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代表了他所阅读和背诵的文字总量,涵盖了当时他能接触到的所有重要典籍:诸子散文的雄辩机智,《春秋》三传的微言大义,《战国策》的纵横术数,乃至医卜星相之书,他都有所涉猎。
他的书房(或者说他那间堆满竹简的陋室)便是他的整个世界。他将每一片竹简都视若珍宝,反复咀嚼,深入思考。他读书不仅为记忆,更为理解与运用。常常读到精彩处,他会拍案叫绝,或掩卷长思,将书中的道理与当下的时势、与《太公阴符》中的谋略相互印证。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庞大的阅读量,为他日后在武帝面前应对如流、诙谐善辩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夜授阴符,融会贯通
而在所有公开的学业之外,夜深人静之时,他便会悄悄拿出那卷《太公阴符》,在灯下细细研读。这卷书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教导他如何观察事物的征兆,如何揣度他人的心思,如何因势利导,如何出奇制胜。书中的智慧,与他所读的儒家之仁、法家之法、兵家之诡道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体系——一种既包容百家,又注重实效,且不乏机变与幽默的处世与谋事之道。
他常常在脑海中模拟各种情境,如何向君王进言,如何应对诘难,如何化解危机。那黄河边老者的预言——“见天子,当以奇计取胜”——如同一点星火,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斗志与渴望。
如今,站在十六岁这个人生的关口,回顾自己十三岁以来的勤学轨迹:文史足用,剑术初成,诗书满腹,更兼阴符谋略在胸。他自觉学识已成,羽翼已丰,如同蛰伏已久的鲲鹏,渴望飞向那片名为长安的广阔天地。
他看着忧心忡忡的嫂嫂,语气缓和下来,但目光依旧坚定:“嫂嫂,我知道您和兄长的担忧。但雏鹰终须离巢,男儿志在四方。我东方朔若不能趁此风云际会之时,以平生所学博取功名,上报国家,下慰兄嫂养育之恩,岂不是辜负了这七尺之躯,与这满腹的才学?”
他重新拿起笔,目光落回那篇《谏逐客书》上,仿佛在与数百年前那位以一篇文章改变秦国国策、也改变自身命运的前贤对话。窗外,秋风萧瑟,但他的内心却如火般炽热。通往长安的道路,就在他的笔下,在他的心中,徐徐展开。他梦想,属于他的时代,也将来临。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史奇人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