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接过协议,递给张廷玉和马齐传阅。张廷玉翻到 “质量验收” 一页,看到王匠头的亲笔批注 “可铸火炮,无杂质”,忍不住点头:“此协议既省银,又保质量,军屯造火药、铸火炮正需这样的铜矿,实为良策。日本既怕大清转向越南,又怕库存变质,张书瑶能抓住这两个痛点,可见有谋略,非‘眼界浅’之辈。”
马齐也附和:“按年供十万斤算,每年省三万两,十年就是三十万两,足够修一条从京城到天津的河堤,益处长远。”
周大人的脸色微微发白,却仍强撑着看向娜仁:“娜仁姑娘,你与朝鲜谈人参直供,取消中间商,难道不怕朝鲜参农不满?万一影响两国关系,可不是小事。”
娜仁翻开账册,指着其中一页 “朝鲜参农收益表”,语气平和却有力:“回周大人,臣在谈判前,特意去朝鲜平安道的参田走访 —— 之前中间商从参农手里收人参,每斤只给二十两,转手卖给大清商人就是四十两,参农辛苦一年,赚的钱还不够养家。臣与朝鲜国王谈时,提出‘大清直接从朝鲜官方采购,官方给参农每斤二十六两,比之前多三成’,朝鲜国王一算,参农收入高了,百姓更拥戴他,还能借直供巩固与大清的关系,当即就答应了。”
她抬眼看向胤禛,继续道:“之前大清采购朝鲜人参,经三层中间商,每层加价一成,到大清时每斤已涨至五十两。臣取消中间商后,定了‘每斤四十二两’,比之前降了一成五。不仅如此,还约定‘每年供五万斤,优先供应兰馨医馆和太医院’—— 兰馨医馆用这批人参入药,像治咳嗽的人参膏,之前每盒卖二百文,现在只卖一百六十文,便宜了五十文。”
“臣这里有份百姓反馈,” 娜仁从账册里抽出一张纸,递了上去,“城南王阿婆的孙子得了肺痨,之前买不起人参膏,只能熬草根汤,现在能买得起了,病情已经好转;城西李大叔是军属,他儿子在西北军屯,之前担心家里没钱买补药,现在人参膏便宜了,每月能给儿子寄两盒 ——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益处。”
苏湄这时也上前一步,手里捧着一份 “十年省银核算表”,表上用朱笔写着明细:“皇上,按铜矿年省三万两、人参年省一万五千两算,两项加起来,每年能为国库节省四万五千两,十年就是四十五万两。这四十五万两,既可以补贴军屯,也可以修水利、办学院,益处多多。”
李大人接过核算表,用算盘算了算,脸色渐渐缓和 —— 表上的数字清晰,每一笔都有依据,连 “运输损耗减少”“税银增收” 的细节都算到了,确实挑不出错。旁边的赵大人也没了之前的反对,小声对周大人说:“看来这些女子确实有本事,不是蛮干。”
周大人看着协议、账册和核算表,手指攥得发白,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 省银、保质量、惠民生、固邦交,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比他口中的 “纲常”“体面” 更实在。他张了张嘴,最终只吐出一句:“臣…… 臣之前思虑不周。”
胤禛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默,带着几分威严,又有几分欣慰:“周大人,你说女子难担大任,可张书瑶、娜仁不仅没误事,还为大清省银、护民生、固邦交,这难道不是‘大任’?外邦若知道大清有这样的人才,只会敬佩,不会笑话 —— 笑话大清的,从来不是有女子当外交官,而是有人才不用,空守着老规矩,让国家吃亏,让百姓受苦!”
周大人浑身一颤,连忙叩首:“臣知错,恳请皇上责罚。”
“责罚不必,” 胤禛摆了摆手,“往后多看看这些女子的实绩,少用老规矩框定人才。”
朝堂上的争论,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城南的 “聚贤茶馆” 里,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声音洪亮:“列位客官,今日咱们不说三国,不说隋唐,说说咱们大清的女外交官!张书瑶姑娘去日本,凭着一把算盘、一张嘴,把铜矿价从三十五文砍到二十八文,年省三万两!娜仁姑娘去朝鲜,取消三层中间商,人参价降了一成五,百姓买人参膏都便宜了 —— 这两位姑娘,比那些只会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官强多了!”
台下顿时一片叫好。角落里,药铺的王老板端着茶碗,笑着接话:“可不是嘛!我店里的人参膏,之前进货价每盒一百八十文,现在一百四十文,卖给百姓一百六十文,比之前少赚二十文,可每天能多卖五十盒,算下来反而赚得多了!昨天还有个老太太来买膏子,说‘多亏了娜仁姑娘,不然我家孙子的病都好不了’,这才是真正的为民做事!”
邻桌的丝绸商张掌柜也点头:“我家的织布机,之前用的铜矿质量差,铸的零件总坏,每月要修两三次。现在用张书瑶姑娘谈的日本铜矿铸零件,三个月都没坏过,省下的维修费就有五十两!而且大清的丝绸因为铜矿降价,成本低了,卖给朝鲜的丝绸每匹还能多赚五两,这都是女外交官的功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