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出身高丽王族。」
「唐高宗李治派李??、契苾何力灭高句丽后,因旧地仍叛乱不断,遂迁内地汉民填高句丽,高句丽百姓俱迁河西、中原、江淮等地,高姓家族亦迁大唐腹地。」
「高仙芝自幼擅骑射,勇猛刚毅,随父高舍鸡在安西生活,因父亲有功而被授予游击将军,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与父亲班秩相同。」
「开元二十九年,累功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威慑河西以西、葱岭以西长达十五年。」
「因平定达奚部叛乱、平定小勃律国、击破揭师国、攻破石国等诸功,于天宝十四年被授密云郡公。」
「当时世界上有三大帝国,罗马帝国自汉代起便与中原王朝交好,另有新兴的大食国对东西两大帝国瓜分的势力范围虎视眈眈。」
恒罗斯之战,高仙芝率领数千安西军、两万王国仆从军与葱岭以西,入侵波斯都护府的大食帝国交战。
鏖战五日,大食人派间谍收买王国仆从军,第六日葛逻禄突然反派,夹击高仙芝部。
唐军大败而归,高仙芝部众死伤大半,仅剩千余人逃回。
这是大唐自太宗皇帝被上尊号“天可汗”以来,对外战争最惨烈的一次。
几千正规唐军的损失,足以轰动整个帝国。
朝廷沸腾,长安愤怒。
多少年了,没有人敢这样触动大唐的虎须!
放在唐初,以几千人对战十倍之敌,尚能领一千余人而还,没人会说你,还要夸你有本事。
但前辈们里面神人多了,就不显得厉害了。
打了胜仗,打多大?
反正不会有凌烟阁里面的人物功劳大。
但是败仗,还是损失了一大半人!
高仙芝,你特么庸人啊!
因此他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由封常清接任其职,本人入京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
「葱岭的雪山上,高仙芝驻足很久,他看向西方,以为自己会回来复仇。」
「天宝十四年的冬夜,高仙芝回望安西方向,眸中的火焰渐渐熄灭。」
「为唐帝国奉献了一生的安西军名将高仙芝,再也未能回到中亚大地。」
「自此之后,河西以西的这片土地,沦为胡腥一千余年,不见诸夏文明之种。」
「葱岭以西,更是再无半点诸夏模样。」
「高仙芝没有死在战场上,和他的学生封常清,一起死在了玄宗晚年朝廷的倾轧构陷中,成为了小人上爬的垫脚石。」
「安西军节帅的故事,是独属于大唐的莫须有」
西汉时期
刘彻眼睛瞪大了,不可置信的看着天幕里皇帝眨眼间就斩杀了两名大将。
他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军阵厮杀的经验,可作为古老帝国的继承者和统治者,刘彻的军事素养并不低。
连他这种“半个外行”都能看出来,高仙芝二人的决议没错。
优势在唐!
可是,唐玄宗却听信谗言,害死了两名大将。
难道为国奉献几十年都不够证明他们的忠诚吗?
霍去病心有戚戚,为两位死不瞑目的宿将感到悲悯:“没有死在战场上,死在了朝堂的倾轧里,这是对武将最大的侮辱了!”
“唐玄宗,如此昏君怎么开创的盛世呢?”
汉武帝在震惊之后很快冷静下来,将自己代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视角里。
河北四镇节度使,手握十五万精锐大军的边关总司令,必然受尽信赖和恩宠。
那么这样一个受尽信赖的将领都叛国谋反了,他还能信赖其他将领吗?
刘彻摇了摇头,眼神复杂:“风声鹤唳,一点的动静都让彼时的唐皇害怕了啊!”
【“根据《旧唐书》等史料记载,当时高仙芝率领的天武军是在长安临时招募的,封常清率领的新兵是在洛阳招募的,按照史书评价:皆不受甲。
连甲胄都没有的新兵蛋子,这种烂兵,别说高封俩人头疼了,你让李靖复生去带着他们打十五万精锐很难啊!
所以,俩人一合计,决定死守潼关,等待安西各节度使回防和关东勤王军夹击。
这俩人可是沙场宿将,立功无数,对大唐四境边军的实力一清二楚,尽管安禄山手下的边军杂胡众多,实力强悍,可他们在安西带的兵也不逊色!
一个是之杂胡彪悍,一个是开拓西域,谁说我比你差了?
他俩在中原吃了个不紧要的败仗,然后下了死守潼关的命令,用白话解释就是:
政治上授人以柄,军事里无可摘指!
边令诚是唐玄宗的监军,他和高仙芝有着极大的矛盾,多次想要插手军务,都让高仙芝以国事为重给搪塞过去了,新唐书说是边令诚有私事想求被拒才记恨的。
总之,就是这个宦官嫉妒和忌恨二人,给皇帝打小报告,于是李隆基下达了手谕,于万军阵前斩杀二人,士气大落!
按照人类心理学的说法,此时的李隆基内心是嫉妒敏感的,被他宠爱的胡人安禄山的反叛间接导致了他对所以武将的极度不信赖,而边令诚这个死阉人,又精妙的把控了此时皇帝的心态报了私仇,借皇权的力量斩杀异己,也就是谋害了两位大唐名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