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二月末的风,依旧带着剐骨的寒意,呼啸着掠过广袤无垠的黑龙江平原。一座巨大的国家粮食储备中心,如同沉默的钢铁巨人,矗立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库区内,数十栋高耸的粮仓整齐排列,银灰色的穹顶在寒风中反射着冷光,空气中弥漫着干燥谷物特有的、令人心安的醇厚气息,混合着金属传送带运转的轻微嗡鸣。
王铁柱裹着一件厚实的军绿色棉大衣,袖口和前襟沾满了灰白色的粮尘。他刚从一座标号“丙七”的粮仓气密门钻出来,粗糙的大手里捏着一个巴掌大小、外壳开裂的温湿度传感器,眉头拧成了疙瘩,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焦躁。这位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的特种钢材淬火工艺师,此刻正作为粮储中心特聘的技术顾问,负责监测关键储粮点的环境稳定性。
“老李!李顾问!”王铁柱一眼看到刚从越野车上下来的李玄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去,声音在空旷的库区显得格外洪亮,带着东北汉子的直率和不忿。他把手里那个开裂的传感器几乎杵到李玄策面前,“你看看这玩意儿!刚换上的顶配货,才两天!里头的芯片读数跟抽了风似的,湿度波动曲线陡得能当刀使!”他喘了口粗气,唾沫星子在冷空气里凝成白雾,“这哪是存粮食啊?这湿度变化,比我淬火炉里烧红的刀坯子沾了冰水还邪乎!再这么下去,里头几万吨的麦子非得捂出汗、发了霉不可!”
李玄策接过那开裂的传感器,入手冰凉。他穿着深灰色的长款羊绒大衣,身形挺拔,眉宇间是惯有的沉静。他仔细看了看传感器外壳的裂纹走向,又抬头望向眼前这座沉默的巨型粮仓,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厚厚的钢板仓壁,看到了里面堆积如山的、金灿灿的希望。王铁柱的比喻虽然粗粝,却异常精准地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稳定。粮食储存,如同淬火工艺,讲究的是温润调和,过刚则易折,过柔则失守。
他没有立刻回应王铁柱的抱怨,而是示意王铁柱带路。两人走进丙七仓旁边的中央控制室。室内暖气开得很足,巨大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各个粮仓的实时温湿度数据。李玄策的目光扫过屏幕,最终停留在丙七仓那一条剧烈跳动的蓝色湿度曲线上,果然如同失控的锯齿,看得人心惊肉跳。
控制室一角,摆放着一个制作精良的沙盘模型,清晰地展示了整个粮储中心的地理布局、仓容分布以及连接外部的铁路、公路运输网络。沙盘边缘,几根不起眼的、刻度已经模糊的塑料小棍随意地散落着——那是1998年长江抗洪时,李玄策在防汛站日夜监测水位用过的旧标尺,如今成了他案头的镇纸和提醒。
李玄策走到沙盘前,静静凝视着这片象征着国家粮仓安全的微缩世界。他解开大衣扣子,从内侧口袋取出一个小小的、用细麻布缝制的口袋。打开袋口,里面竟是金灿灿的小米(黄米)。他捻起一小撮饱满的米粒,指尖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易》有九宫,洛书为基。坎水润下,离火炎上…” 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在安静的监控室里回荡。他不再看屏幕上的数据,而是将手中的小米,一粒一粒,精准地放置在沙盘的特定方位上。
“坎位,北水之位,”他将几粒小米点在沙盘上代表北方、靠近水源调节库的位置,“此地深储种粮,保我根基,以应春耕之需,滋养未来之芽。”米粒落下,仿佛带着沉甸甸的承诺。
指尖移动,米粒轻落于沙盘西南区域,“坤位,厚土载物,仓储固本,稳字当头,守土有责。”
接着,米粒飞向东方,“震位,春雷惊蛰,交通枢纽,需保物流畅通,血脉不息。”
最后,他的手指带着决断,将一小撮小米重重地按在了沙盘正南方、象征着国际援助通道的虚拟节点上,“离位!南火之位,炎上之德!”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火主礼,亦主急!此地,开仓!调拨储备,援非解困!当此全球粮荒暗涌之际,我以华夏五谷,布施仁义,急人之所急!”
随着他最后一粒米落下在“离”位,沙盘上,以小米布下的九宫阵势瞬间成型。金黄的米粒在沙盘灯光的映照下,如同点点星火,又似沉甸甸的麦浪缩影,蕴含着古老的智慧与当世的担当。
几乎就在李玄策话音落下的同一刹那——
“嘟!嘟!嘟!”
控制室主通讯台上一部红色的卫星电话骤然发出刺耳的蜂鸣!屏幕自动跳出视频连接请求,来源地赫然标注着:黑海区域 - 敖德萨港。
李玄策眼神一凛,快步上前接通。
屏幕上瞬间弹出一个狭小的监控室画面。灯光昏暗,背景是巨大的、布满各种雷达屏幕的墙壁。周卫国的脸挤满了镜头,他穿着德迅物流的工装,脸色是熬夜后的蜡黄,额头上全是冷汗,眼神里充满了焦急和愤怒。他身后巨大的监控主屏上,刺目的红色警报框疯狂闪烁,锁定在一艘标注着“向阳花号”、悬挂着五星红旗的巨型油轮图标上,图标周围被醒目的红色“X”形封锁符号紧紧包围!更触目惊心的是,监控屏画面的边缘,隐约反射出窗外港区的景象——几股浓黑的烟柱正扭曲着升上天空,远处似乎有火光跳跃,映照着屏幕上那象征封锁的红色符号,如同乌克兰广袤向日葵田在战火中被焚烧的惨烈景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