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未至,宫中夜雾如织。
苏识独坐灯下,指尖轻点《秽源考》最后一册的封皮。
三卷文书,墨迹未干,却已重若千钧。
她没有将它们呈上御前,也没有公之于众——真相最锋利的时候,不该是宣判,而该是渗透,像一缕香,无声无息钻进人的梦里,生根发芽。
柳绿站在门边,声音压得极低:“姑姑,东西都送出去了。九皇子府那边,白砚亲自接的;太医院首座今晨翻了一宿旧方;至于御书房偏殿……内侍说陛下昨夜歇在那里,天未亮就看了半日奏折。”
苏识缓缓颔首,眼底无波,心却早已推演过百回。
皇后虽被幽禁,香火断绝七日,可那焚纸祭天之举,一日未停。
写满“识”字的黄纸,一张张投入火盆,像是诅咒,又像是供养。
而宫外别院那名制香匠人暴毙,口中塞满未燃香灰——这不是巧合,是信号。
是残党在恐惧中挣扎出的最后一丝执念:他们仍信那个疯女人的仪式能逆命改局。
她们烧的是字,祭的是魂,图的是一个“殉道式反扑”。
可苏识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她要的不是镇压,而是瓦解——从信念的根基处,一把火,慢慢烧尽。
“调令权到了。”门外传来低沉嗓音。
白砚立于廊下,黑衣如影,手中一枚铜牌递入房中。
青铜铸就,背面刻西营虎符纹,正面八字阴文:“奉敕巡夜,代掌禁防。”
萧玦给的。
不,准确地说,是皇帝默许的。
昨夜太医院上奏“迷心散可解,需三年静养”,看似平淡一句医论,实则石破天惊。
它否定了皇后多年以来“神授慧心、替天执言”的根基——若她所施之毒可解,则所谓“废妃癫狂”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幻象;若需静养三年,则说明中毒者心智尚存,只待唤醒。
皇帝没批奏本,却召见萧玦密谈半个时辰。
这便是答案。
他开始怀疑了。
不是怀疑皇后是否清白,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一直活在一场精心编织的梦里。
而这梦的起点,正是那个被烧毁的“识”字。
苏识握紧铜牌,指节微白。
她知道,真正的权力转移,从来不是一道圣旨,而是一次沉默的交接。
当皇帝选择与萧玦密谈,而非与内阁老臣商议时,旧秩序的裂缝便已裂至地基。
“传令白砚,”她起身,披上外裳,声音冷如霜刃,“西营守卫即刻轮换,旧人全调往北境织坊,名义是‘协理稽查科档案转运’。新人由你亲自挑选,必须是我参政司信得过的人。”
白砚抱拳:“是。”
“还有,”她顿了顿,眸光微闪,“在皇后宫外夹道,埋设响铃细线,三层交叉,铜丝极细,肉眼难辨。不必设明岗,只需暗哨两人,轮流值守偏角楼。”
白砚略一迟疑:“若有人闯入?”
“不动。”苏识唇角微扬,带着一丝近乎残酷的冷静,“让他们进去。我要的不是抓现行,是要他们以为——成功了。”
她不需要立刻剿灭。
她要的是诱敌深入,让那些藏在暗处的亡命之徒,亲手把自己送上绝路。
人心最怕未知,可更怕虚假的安全。
当刺客以为夜路畅通无阻,才是离灭亡最近之时。
三日后,宫中风向悄然生变。
有老太监梦见废妃哭诉冤情,惊醒后自首曾篡改焚经记录;两名内廷女官联名递交证词,称当年亲眼见皇后亲手下令销毁“识字者名录”;更有甚者,一名曾为皇后诵经的道士在狱中写下万言忏悔书,详述“迷心散”炼制过程与精神操控之法。
一切都在发酵。
而《秽源考》虽未公开,却已在高层间悄然传阅。
有人说它是妖书,也有人说它是天启。
但无论信与不信,那一个个被尘封的名字、一条条被抹去的供词,像针一样扎进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苏识站在参政司密阁窗前,望着远处皇后宫方向。
那里,香火依旧未续,可焚纸之声却未曾断绝。
她在等。
等那一把最后的心火,燃尽最后一丝妄念。
就在今夜,子时三刻,一道黑影悄然翻过宫墙,贴着檐角疾行,直奔参政司密道入口。
他动作熟练,显然对路径了如指掌。
腰间匕首未出鞘,目标明确——毁档。
他不知道的是,从他踏入夹道那一刻起,脚下的铜丝已被触动。
铃声轻响,如风拂叶。
无人喝止,无人追捕。
守卫静静隐在暗处,仿佛什么也没听见。
黑衣人顺利打开密柜,伸手探入——
黑暗中,他的手指触到一片灰烬。
五更天,残月如钩,寒光斜洒在参政司密道口的青砖上,映出一道疾行的黑影。
那人身形瘦小,脚步轻巧,显然是宫中老手——太监身形。
他贴壁而走,呼吸压得极低,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前方那扇铜皮包角的密柜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李言李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言李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