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入秋,西安城里的梧桐叶子已显出几分黄意,风里挟了些凉,吹在脸上颇觉清爽。
我向来有这般习惯,每过些时日,总要到回民街走一遭,不为别的,单为那口难以言喻的满足。
今日所往,乃是老白家水盆羊肉。
铺面不大,挤在回民街西头,门前一口大锅终日沸腾,白气氤氲,老远便闻得见羊肉特有的香气。
我踱进店去,跑堂的伙计认得我,也不多话,只点头一笑,便知我要什么。不多时,热腾腾的水盆羊肉便端上桌来。
汤是乳白色的,面上浮着几点油星,葱花翠绿地撒在上面,羊肉片得极薄,排列整齐,浸在汤中。
先啜一口汤,热流顺着喉咙滑下,顿时通体舒坦,仿佛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再夹起一片羊肉,入口即化,鲜香满口,不觉叫人眯起眼睛。
两个饼是必有的,刚出炉的饼,外皮酥脆,内里绵软,掰开了泡在汤里,吸饱了汤汁,吃起来别有风味。
再加一盘切得薄薄的酱牛肉,纹理分明,嚼劲十足。
一小碟糖蒜自然不可或缺,酸甜爽口,正好解了肉类的油腻。
吃着这般美食,一日的心情自然“嫽扎咧”。西安话里的这个词,外乡人未必懂得,却是极好的形容,意为舒坦、惬意、美得很。
然而我常听得一些西安本地人劝外来客莫去回民街吃饭,言之凿凿,仿佛那里是什么龙潭虎穴。
细问之下,这些人大抵是久已不去回民街的,或者根本从未踏足其间。这情形倒令我想到许多西安人未曾上过城墙,未曾登过钟鼓楼与大雁塔,甚至一些人连兵马俑和华清池都未曾去过,却对外乡人指点江山,说这里不值一去,那里不必一看。
回民街果真如此不堪么?我倒要辩驳几句。
回民街的形成,可追溯至唐代。
当时的长安城乃是国际化大都市,来自中亚、西亚的商贾、使节、僧侣络绎不绝。
他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长安城西市附近聚居,形成了最早的穆斯林社区。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这个社区不断扩大,虽然朝代更迭,但穆斯林居民始终在此生息繁衍,保持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
如今的回民街,北起鼓楼,南至西大街,主街长约500米,两侧岔路纵横,店铺林立。
这里不仅是游客的必到之地,也是本地老饕寻找美食的所在。
说起回民街的美食,水盆羊肉只是冰山一角。
老孙家泡馍自不必说,将硬馍细细掰碎,交由厨师加上浓汤、羊肉、粉丝等烹制而成,吃一口满嘴生香。
还有贾三灌汤包子,皮薄馅大,汤鲜味美,吃时先咬一小口,吸尽汤汁,再大快朵颐。
至于东南亚甑糕、刘纪孝腊牛羊肉、黄桂柿子饼等,更是数不胜数。
除了这些名声在外的老字号,回民街的巷弄深处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美味。有时是一个小摊,有时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却有着令人惊艳的味道。
我曾在一家只有三张桌子的小店里吃过全西安味道不错的羊肉饺子,老板是个白胡子老头,沉默寡言,但手上的功夫了得,每个饺子都包得精巧,馅料调得恰到好处。
当然,回民街的物价确实比寻常街巷略高一些,这是景区常态,天下皆然。但要说到品质,我却觉得回民街的食品安全反而较他处更有保障。为何如此说?
回民街是穆斯林聚居区,饮食严格遵守清真规范。
回民街的商户大多世代居住于此,店铺往往是祖传家业,重视信誉和口碑。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社区内传播极快,对生意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食材新鲜度和制作过程的卫生。
我认识一位在回民街卖了三十年羊肉的老马,他告诉我,他的羊肉都是从甘肃、宁夏等地特定牧场直接采购的,每只羊都有可追溯的来源。
他说:“我们回民做饮食生意,讲的是个‘诚信’二字,不光是对人,也是对真主。”
此外,回民街商户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相互监督机制。
在这个紧密的社区网络中,谁家用了不新鲜的食材,谁家卫生不过关,很快便会人尽皆知。
这种社区自律的力量,有时比官方的监管更为有效。
当然,这并不是说回民街完美无缺。旅游旺季时,人流拥挤,有些店铺为应对大量游客,难免在工艺上有所简化和匆忙。
也有些新开店铺,打着老字号的旗号,实则味道平平。但这些问题在任何旅游美食街区都难以避免,聪明的食客自会辨别。
对于想要体验回民街美食的人,我倒有一些建议:其一,尽量避开节假日和周末的高峰时段,选择平日前往,体验会好很多;其二,不要只盯着主街上的店铺,往两侧巷子里多走走,往往会有意外发现;其三,如果可能,找个本地朋友同行,或者提前做些功课,了解哪些是真正的老字号;其四,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尝试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摊小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李言李语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言李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