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域的真正竞争力,不仅在于厂房与税收,更在于人才与未来。
人才的根基,在于教育。
一次听取区教育局例行工作汇报时,一组看似平常的数据引起了林万骁的警觉:区属重点中学龙湖一中的本科上线率高达98%,而位于城郊结合部的红星中学,这个数字还不到40%。
“走,去看看。”林万骁合上报表,对李明坊和教育局局长吩咐道。他没有预先通知,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突击调研。
第一站便是红星中学。车子驶近,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围墙、陈旧的教学楼,操场上的塑胶跑道已多处开裂。时值课间,孩子们在有限的空地上追逐打闹,喧哗声中透着勃勃生机,却也难掩环境的窘迫。
校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教师,看到区委书记的车队突然出现,惊得差点把老花镜掉地上,连忙小跑着迎出来,手足无措。
“别紧张,就是随便看看,听听真实情况。”林万骁摆摆手,径直走向教学楼。
教室里,墙壁灰暗,课桌椅高低不平,投影设备老化,影像模糊。实验室的器材还是十几年前的款式,许多早已无法使用。教师办公室里,老师们挤在狭小的空间备课,条件艰苦。
“学校硬件跟不上,好老师留不住,稍微有点门路的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城里那几个好学校送。”老校长语气苦涩,带着一种长期挣扎后的无奈,“留下的孩子,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者家里条件困难的,我们看着心疼,也使不上全力啊……”
林万骁沉默地听着,看着教室里那些带着求知眼神却又似乎习惯了落后环境的孩子们,心头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撞了一下。他想起前世,也曾见过无数这样的孩子,因教育资源的不公而错失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随后,他又调研了师资力量雄厚的龙湖一中,以及几所城区普通小学和乡镇中心校。差距是赤裸裸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几所学校,而广大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则在硬件、师资、生源上全面落后,形成了坚固的“堰塞湖”和“塌陷区”。
调研结束,林万骁的心情有些沉重。他在办公室里踱步良久,对跟进来的章峰柏和李明坊说道:“经济数据好看,只是面子;教育公平优质,才是里子,是根基!不能让龙湖的孩子,从起跑线就开始分流!这件事,必须解决!”
很快,一场旨在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整体质量的教育改革,在龙湖悄然启动。林万骁亲自担任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改革的利剑,首先挥向最核心的师资问题。
“启动‘龙湖名师引育计划’!”林万骁在领导小组会上定调,“硬件差距可以花钱快速弥补,但优秀的教师,是花钱也难买的稀缺资源!”
计划分为“引”和“育”两部分。“引”,就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给予安家费、科研经费、特殊津贴等极具吸引力的待遇,充实到红星中学这样的薄弱学校,发挥“鲶鱼效应”和引领作用。“育”,则是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与省内外师范名校合作,选派骨干教师脱产进修,同时建立区内“名师工作室”,实行“青蓝结对”,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水平。
政策一出,在教育系统内部引发震动。有叫好的,也有质疑的。有人认为高薪引才成本太高,有人认为会冲击现有教师队伍平衡。但在林万骁的强力推动下,计划迅速落地。首批面向全国招聘的15位名师名单公示,其中不乏在国内教育界都小有名气的人物,他们的加盟,立刻让几所薄弱学校士气大振。
与此同时,“校舍安全与标准化改扩建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启动。区财政在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硬是挤出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红星中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的校舍维修、操场翻新、多功能教室建设和教学设备更新。林万骁明确要求:“标准就高不就低,要建,就建最能保障安全、最适合教学的校舍!”
红星中学的工地上,很快竖起了塔吊。孩子们课间时,常常趴在窗户边,好奇地看着外面忙碌的施工景象,眼中充满了对崭新校园的期待。
除了“输血”和“换装”,林万骁更注重机制的创新。他推动建立了“城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龙湖一中与红星中学结成了“兄弟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交流、学生互访,共享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他还鼓励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试图以优质学校为龙头,整合带动周边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改革非一帆风顺。利益藩需要打破,固有思维需要扭转。有城区优质学校的校长私下抱怨,担心被薄弱学校“拖后腿”;也有被交流到薄弱学校的名师起初不适应,颇有怨言。林万骁让教育局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用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确保政策不走样、见实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