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梅香引路续新篇
寒川关的初夏带着麦浪的清香,城外的麦田已抽穗,风过时翻起层层金绿的波浪。萧彻拄着桃木拐杖,站在田埂边,看着老周叔的儿子带着流民除草。拐杖是苏雪去年用梅林的老桃树做的,杖身刻着细密的梅花纹,握在手里温润趁手——他的腿在四十年前与黑风部的决战中受了伤,近些年每到阴雨天就会隐隐作痛,却依旧习惯每天来田埂走一圈,看看这他守了一辈子的土地。
“萧将军,您慢些走!”老周叔的儿子放下锄头,快步跑过来,手里还拿着一块刚烤好的玉米饼,“刚从灶上拿的,还热乎着,您垫垫肚子。”
萧彻接过玉米饼,咬了一口,清甜的玉米香在舌尖散开。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城楼,阿瑶正带着士兵操练,银白劲装在阳光下格外显眼,招式间依稀能看出当年他教的“回风剑”影子,却多了几分属于女子的凌厉与沉稳。“阿瑶这孩子,越来越像个将军了。”
“可不是嘛!”老周叔的儿子笑着点头,手指向城西的方向,“苏经略刚从织毯坊回来,说波斯商队送了新的染料,正给学堂的孩子们分呢。您要是去晚了,说不定她又要亲自给孩子们调颜料了。”
萧彻闻言,加快了脚步。拐杖敲在田埂上,发出“笃笃”的声响,与远处的操练声、孩子们的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寒川关最动人的晨曲。
一、织毯传艺:异域纹融中原色
织毯坊里一片热闹,十几个妇女围在织机旁,手里拿着丝线,认真地跟着波斯织工学织新花纹。苏雪坐在织机前,手里拿着一支波斯画笔,正在给一块未完成的地毯描边——地毯上绣着寒川关的城楼,城楼两侧是西域的驼队和北境的羊群,边缘绕着一圈盛开的梅花,波斯织工正在教妇女们绣波斯菊,两种花纹交织在一起,既雅致又热情。
“苏经略,您看这波斯菊的花瓣,这样绣是不是更立体?”一个名叫春桃的妇女举起手中的丝线,轻声问道。她原本是流民,去年定居寒川关后,跟着苏雪学织布,如今已是织毯坊的好手。
苏雪接过丝线,仔细看了看,笑着点头:“对,再把丝线拉得紧些,花瓣的轮廓会更清晰。你们记住,织地毯就像守寒川关,既要用心,也要有耐心,这样才能织出最好看的地毯。”
妇女们齐声应和,继续低头忙碌。波斯织工哈桑的侄子阿里走到苏雪身边,手里拿着一个颜料盒,用不太流利的中原话说道:“苏经略,这是新到的波斯矿物染料,颜色比之前的更鲜亮,您看看能不能用在地毯上。”
苏雪打开颜料盒,里面的染料五颜六色,像极了草原的鲜花和西域的晚霞。“很好,我们可以用这些染料染丝线,让地毯的颜色更丰富。阿朵,你过来看看,这些颜色你喜不喜欢?”
阿朵是西域商人的女儿,今年刚满八岁,每天放学后都会来织毯坊帮忙。她跑过来,拿起一支红色的染料,眼睛亮晶晶地说:“苏姐姐,我喜欢这个颜色!像过年时挂的红灯笼,还像草原上的落日!”
苏雪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对阿里说:“我们就用这些染料染丝线,让孩子们也参与进来,让他们知道,不同地方的颜色和花纹,也能织出好看的地毯。”
正说着,萧彻走进织毯坊。他看着满屋子的地毯和忙碌的人们,眼中满是欣慰。“看来新的花纹很受欢迎,我刚才在田埂上,就听到百姓们在说织毯坊的地毯好看。”
“是啊,”苏雪起身迎上去,接过他手里的拐杖,“阿里带来的新染料很好,我们打算织一批‘梅菊纹’地毯,卖到中原和波斯去,让更多人知道寒川关的故事。”
萧彻点头,走到一块刚完成的地毯前,手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花纹。“很好,织毯不仅能让百姓们赚钱,还能让不同地方的人了解寒川关。以后,我们可以在地毯上织更多寒川关的风景,比如梅林、麦田、城楼,让看到地毯的人,都知道北境有一座美丽的边城。”
二、学堂育新:稚子心承守护志
午后的学堂里,孩子们正在读书,朗朗的读书声在院子里回荡。萧彻坐在学堂的屋檐下,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兵书,却没有翻看,而是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嘴角露出笑意。
“萧将军,您在看什么呢?”学堂的先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叠孩子们的作业,“这些是孩子们写的‘我的理想’,您看看,他们的理想都很有意思。”
萧彻接过作业,一张张翻看。小墨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将军,像萧将军一样,守护寒川关,保护百姓。”阿朵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织工,像苏姐姐一样,织出好看的地毯,让更多人知道寒川关。”还有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和副将小石头同名)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商人,像哈桑叔叔一样,把寒川关的地毯和中原的丝绸卖到西域和波斯,让大家都能成为朋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兵王传奇英雄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兵王传奇英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