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在北地,那位老医士诊脉时说的“国如人,君如心,民如四肢”,当时只当是比喻,此刻却豁然开朗。他在崆峒山领悟的“抱神以静”,原不止于个人养生——部落的“神”,就是民心;让民心安定,不就是“抱神以静”吗?他在四方学到的“治伤如治水,疏浚为要”,原也不止于治病——疏通部落间的矛盾,不也是“疏浚”吗?
“先生,”他的声音有些发颤,不是因为累,而是因为一种巨大的喜悦,仿佛眼前忽然展开了一幅从未见过的画卷,“弟子明白了。医人,医部落,医天下,根本都是一样的。都要合于阴阳,归于平衡。”
岐伯终于开怀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总算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他站起身,从屋里拿出一卷竹简,那是轩辕出发前留下的《四方医略》,此刻上面已经被岐伯添了不少批注,“你在外面跑了这些年,收集的是‘术’;在崆峒悟的,是‘道’。现在,该把‘道’和‘术’合在一起了。”
他翻开竹简,指着其中一页,那上面记着轩辕在东夷治疗痈疮的医案:“你看这个,用砭石刺络放血,为什么有效?因为痈疮是‘阳热过盛’,放血就是泄阳。可若是体虚的人长痈疮,光泄阳就不行,还要补阴,就像南蛮人用草药清补结合。这背后的‘阴阳’,才是根本。”
轩辕接过竹简,手指抚过自己当初记录的字迹,忽然觉得那些零散的医案、杂乱的经验,都有了归宿。他想起在西戎缝合伤口时,萨满总说“要对齐皮肉”,原来不止是形态,更是让气血(阴阳)顺畅流通;想起在北地,老医士看面色时说的“青如草兹者死”,青色属肝,肝属木,木枯则阳绝,可不就是阴阳离绝的征兆吗?
“弟子想,”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岐伯,“我们该把这些道理好好理一理。从人为什么会生病,到怎么判断病在哪里,再到用什么方法调治,还有怎么让人不生病……把这些都写下来,让后人能看懂,能学会。”
岐伯望着他,眼中满是欣慰。春风再次吹过老槐树,新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决定喝彩。“好。”他缓缓点头,“就从‘阴阳’开始。人有阴阳,病有阴阳,治有阴阳,养也有阴阳。天地有阴阳,四季有阴阳,五方有阴阳,这人与天地,本就是一体的。”
轩辕拿起笔,蘸了墨,在竹简的空白处,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写完,他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部落里传来祭司敲钟的声音,那是召集族人分配食物的信号。他忽然觉得,自己手里的笔,不仅在写一部医书,更在写一种活着的道理——如何让自己活得安稳,让身边的人活得安康,让这个世界活得平和。
这道理,就藏在阴阳的平衡里,藏在天人的相应里,藏在每一个日出日落、一呼一吸之间。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与岐伯将如何系统梳理这些医理?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