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里有位老者忽然跪下,颤声道:“先生说的,和我们祖辈传的‘安神定魄’术一样啊!只是后来没人懂了……”
轩辕扶起老者,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温热。原来广成子说的“道在天下”,竟是真的。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智慧,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只要有人懂它,就能生根发芽。
离开村落时,妇人非要塞给他们一袋晒干的野果。轩辕推辞不过,便教了她一套简单的导引术:“每日晨起,像揉面团一样揉按胸口,吸气时抬手,呼气时落手,能让肺里的气顺起来。”妇人学得认真,孩童在她怀里睁着眼睛,望着轩辕,小脸上已没了青紫。
走在雪地里,弟子忽然问:“先生,您以前治病,总说要‘祛邪’,今日怎么先‘安神’了?”
轩辕停下脚步,望着远处被雪覆盖的山峦,它们沉默地立在那里,任风雪吹打,却从未改变轮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他缓缓道,“这‘虚’,不光是身子弱,更是神不定。就像这山,若根基不稳,一阵大风就能吹垮;神若定了,再强的邪也侵不进来。”
弟子低头记下,忽然发现,先生说的话里,既有岐伯教的“气”,又有广成子说的“神”,还有四方部落里那些朴素的道理,像溪流汇入江河,渐渐成了气象。
再往前走,遇上了一群迁徙的牧民。他们赶着牛羊,在风雪里艰难跋涉,不少人咳嗽不止,还有个年轻汉子捂着腰,脸色发白。“先生,能给看看吗?”领头的牧民递过一块风干的肉,“我们这一路走得急,好多人都病倒了。”
轩辕为那汉子诊脉,发现脉沉而涩,再看他眼下乌青,便问:“是不是总熬夜赶路?”
汉子点头:“怕雪封了路,想赶在年前到草场,夜里也不敢停。”
“腰为肾之府,肾藏精,熬夜就像把罐子里的水往外泼。”轩辕从藤筐里取出那块玉石,让汉子握在手心,“这玉能收心神,你试试,走慢些,夜里睡足了,腰痛自会好。”又教众人边走边做“叩齿吞津”:“牙齿属骨,骨靠肾精养,叩齿能固肾精,就像给罐子加个盖。”
牧民们半信半疑地试了,走了一段路,果然有人说:“好像没那么累了。”
轩辕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总想着快点找到治病的方法,恨不得一日走遍天下,却不知“慢”里藏着大道理。就像这迁徙的牧民,看似在赶路,实则在耗损,倒不如像广成子说的“无摇汝精”,守住根本,才能走得远。
风雪渐停时,他们终于踏上了回岐下的路。沿途的树枝上挂着冰凌,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细碎的光。轩辕想起广成子送他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医人,先医心;治国,先治己。”他摸了摸腰间的竹简,上面记着“静则神安,神安则气顺,气顺则病却”,字迹虽浅,却仿佛刻进了骨里。
远远地,已能望见岐下的炊烟。轩辕停下脚步,回望崆峒山的方向,那里云雾缭绕,仙师的身影早已看不见,可他知道,有些东西,比山还重,比路还长,已经随着他的脚步,走向了人间。
他转身对弟子笑道:“我们回家。”
弟子望着先生的侧脸,在阳光下,那轮廓里有少年时的赤诚,有求道时的执着,还有此刻的沉静,像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玉,温润而有力量。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回归岐下后,将如何把这些感悟融入医理?且看下集分解。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