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仔细观察后道:“孩子面色发黄,是脾土之色;腹胀腹泻,是脾失运化之症。脾属土,主运化水谷,生冷食物属寒,寒能伤土,就像雨水过多会淹了田地,土不纳食,自然就生了病。”
“正是如此。”轩辕赞许道,随后取来干姜和白术,“干姜性温,能温脾土;白术味甘,能健脾祛湿。这两味药配合,就像给受了寒的田地加些暖阳,再松松土,脾土功能恢复,病自然就好了。”他又对妇人说,“以后别让孩子吃生冷的东西了,多吃些小米粥、南瓜这类黄色的谷物,能养脾。”
妇人千恩万谢地带着孩子走了,雷公在一旁感叹:“原来五行学说不仅能解释病因,还能指导用药和食疗,真是太精妙了!”
轩辕回到案前,继续完善他的体系。他又写下“五行与情志”:“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想起那个因过度思念远行丈夫而茶饭不思的妇人,正是思虑伤脾,后来用了疏肝健脾的法子,让她多出去走走,见见朋友,转移注意力,病情才渐渐好转。这不就是“怒胜思”,用一种情志去调和另一种过盛的情志吗?
他又扩展到季节与五行的关系:“春属木,养肝;夏属火,养心;长夏属土,养脾;秋属金,养肺;冬属水,养肾。”去年冬天,他让部落里的人早睡晚起,少出门劳作,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核桃,果然整个冬天患风寒病的人比往年少了很多。这便是顺应季节五行来养生,比生病后再治疗要高明得多。
夕阳西下,医庐里渐渐暗了下来,雷公点燃了松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轩辕专注的脸庞。他看着案上越来越完善的竹简,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从最初那个目睹族人病痛而心急如焚的少年,到如今能构建起一套完整医学体系的医者,这条路他走了太久,也付出了太多。但此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师父,您看这样一来,咱们的医理是不是就完整了?”雷公看着那些分类清晰、逻辑严密的竹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轩辕摇了摇头,却带着笑意:“说完整还太早,但至少有了骨架。你看这五行,相生相克,环环相扣,就像天地万物的运转,生生不息。人体也是如此,五脏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旦失衡就会生病。我们治病,就是要找到失衡的地方,帮着人体重新达到平衡。”他拿起一卷竹简,“比如这卷里记录的肝病,有的是木旺克土,就得疏肝兼健脾;有的是水生木不足,就得补肾兼养肝。道理相通,方法却需灵活。”
追风不知何时醒了过来,走到轩辕脚边蹭了蹭他的裤腿。轩辕弯腰摸了摸它的头,这只从少年时就陪伴在他身边的狼,见证了他所有的成长与探索。他想起初遇岐伯时,自己对医道还一无所知,如今却能与师父探讨医理,甚至有所创新,这其中离不开周游四方时的所见所闻,更离不开五行学说这把钥匙。
“明天,我们把这些竹简整理好,再去找师父看看。”轩辕对雷公说,“五行学说不是凭空来的,是从无数病例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还需要更多的验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雷公用力点头,开始收拾案上的竹简。灯光下,那些刻满文字的竹简仿佛有了生命,它们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探索,对健康的渴望,也承载着轩辕那颗济世救人的仁心。
轩辕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天地间的五行在默默运转。他知道,医道之路没有尽头,五行学说只是他探索途中的一个里程碑,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他去发现。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力量,因为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将零散经验串联成系统知识的方法。
这一夜,医庐的灯亮到了很晚。竹简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一个以阴阳为总纲、五行为细节的医学体系,正在悄然成型。它将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后世医者前行的方向,也将成为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瑰宝。
想知道轩辕的五行学说能否得到岐伯的认可?他又将如何用这套学说去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