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食疗汇总,因地施膳
晨露还凝在医庐前的草叶上时,轩辕已铺开了那张用羊皮制成的大地图。地图是他请擅长绘制的弟子根据周游见闻画成的,东到海滨,南至雨林,西抵草原,北达雪原,中央则是他自幼熟悉的平原部落。此刻,他正用炭笔在地图边缘标注着什么,鼻尖萦绕着昨夜熬制的草药余味,混杂着晨风中带来的泥土气息。
“先生,您这几日总对着地图出神,是在琢磨各地的草木吗?”弟子灵枢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走进来,见轩辕指尖在“东方海滨”区域反复点画,忍不住问道。他腰间别着的竹筒里,装着这几日收集的食疗方子,竹片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边缘都被摩挲得有些发白。
轩辕抬头,接过粥碗却没喝,只是指着地图笑道:“你看这东方,浪涛拍岸,鱼虾满舱;南方雨林,藤蔓缠绕,蔬果丰茂;西方草原,牛羊成群,奶香飘远;北方雪原,根茎藏土,耐寒经冻。天地生万物,各按地域生长,人食之,便能得地域之精气——这食疗的道理,可不就藏在这地图里?”
灵枢凑近细看,只见地图上已用不同颜色的炭笔做了标记:东方用蓝色画着波浪,旁边写着“海藻、海带、海蛤”;南方用绿色勾着叶片,标注“穿心莲、青蒿、马齿苋”;西方是棕色的牛羊图案,记着“羊肉、羊奶、骨汤”;北方则是白色的雪花,写着“土豆、萝卜、生姜”。他恍然大悟:“先生是想把各地的食疗方子归归类?”
“不止归类,”轩辕舀了一勺粥,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细纹,“是要找出其中的规律。你想,海滨之人常食海产,为何?因海风潮湿,海产多咸寒,能软坚散结,解湿毒;南方湿热,百姓多吃苦味菜,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健脾——这便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疗亦需因地制宜。”
说话间,几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弟子也陆续到了。来自东方海滨的阿渔背着半篓新鲜的海带,裤脚还沾着海盐粒;南方雨林来的木禾捧着一束带着晨露的马齿苋,叶片上的绒毛清晰可见;西方草原的牧风牵着一只小羊羔,羊奶的腥甜气随着他的动作飘散;北方雪原的石寒则抱着一筐刚挖的土豆,泥土簌簌落在地上。
“正好,”轩辕放下粥碗,站起身,“你们各自说说,家乡最常吃的食物是如何治病养生的?阿渔先来。”
阿渔把海带放在地上,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在我们海边,渔民常吃海带、海藻。有回我叔父脖子上长了个硬疙瘩,不痛不痒却越来越大,巫医用了好多草药都没效。后来族里的老渔民让他每天用海带煮水喝,三个月后,那疙瘩竟慢慢消了。”他边说边比划着脖子,手指划过的弧度越来越小,眼里满是对老渔民的敬佩。
轩辕点头,让灵枢在竹片上记下“海带、海藻:味咸,性寒凉,软坚散结,治颈间肿块”。他补充道:“咸味入肾,肾主水,能消体内的‘瘀结’,就像海水能冲刷礁石上的污垢。海滨多湿瘀之病,海产便是天地赐下的解药。”
木禾接着上前,将马齿苋分成几束递给众人:“我们南疆潮湿,夏天常有人拉肚子、皮肤长疹子。我娘就采这马齿苋,要么凉拌,要么煮水,喝下去很快就好。有年村里闹痢疾,好多人上吐下泻,族长让各家各户都煮马齿苋水,没几天疫情就控制住了。”他低头闻了闻手中的马齿苋,叶片的清香让他想起了家乡雨后的山林。
“马齿苋味酸、性寒,”轩辕接过一束,指尖捻着叶片细细观察,“酸味能收敛,止住腹泻;寒性能清热,驱散湿毒。南方湿热重,就像一锅烧得太旺的水,这些苦味、寒性的草木,便是用来‘灭火’的。”他让灵枢记下“马齿苋:味酸寒,清热利湿,止泻治疹”,又特意在旁边画了个小火苗,打了个叉。
牧风抱着小羊羔,指腹摩挲着羊羔柔软的毛:“我们草原上风大天冷,牧民早晚都喝羊奶,冬天更是顿顿吃羊肉。我小时候总咳嗽,一到冬天就喘不上气,阿爸每天给我煮羊肉汤,里面放些生姜、花椒,喝了一个冬天,第二年竟不咳了。”他说着,小羊羔“咩”地叫了一声,像是在附和他的话。
“羊肉性温热,能补气血、祛风寒,”轩辕摸了摸羊羔的头,掌心感受到温暖的体温,“就像草原上的篝火,能驱散严寒。你们看,草原人多体格健壮,便是因为常食这些温补的血肉有情之品,能抵御风寒侵袭。”灵枢在竹片上写下“羊肉、羊奶:味甘温,补气血,祛风寒,治虚寒咳喘”,字迹因用力而微微凹陷。
石寒把土豆放在地上,拿起一个在衣襟上擦了擦泥土:“在我们北方,冬天能吃的新鲜菜少,就靠土豆、萝卜、山药这些埋在土里的根茎过活。我奶奶年轻时受了寒,手脚常年冰凉,我爷爷就每天给她煮土豆炖萝卜,里面放些生姜、辣椒,吃了五六年,奶奶的手脚竟暖和起来了。”他说着,呵出一团白气,仿佛又回到了北方的寒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