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把这些方法一一记下,然后指着图谱上一味叫“独活”的草药说:“这味药治风湿痹痛很管用,但我总觉得力道不够,不知各位有没有配伍的法子?”
南蛮女医者眼睛一亮:“我们给它配‘过江龙’啊!就是我带来的这藤蔓,独活走下肢,过江龙通全身,俩放一块儿煎水,再用药渣子热敷,别说腿痛,就是腰弯得像虾米的,也能直起来!”她从竹篓里抽出一根带节的藤蔓,表皮滑溜溜的,像裹了层黏液。
西戎大汉拍着大腿:“我们还加‘麻黄’!风湿是‘风’和‘湿’裹在一块儿,麻黄能把‘风’赶跑,独活和过江龙再把‘湿’拖出来,三药同用,就像三匹马拉车,力道足得很!”
东夷老医者补充道:“煎药的时候,最好扔块生姜进去,生姜能‘引’着药往关节里走,不然药劲儿都跑皮肉上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治外伤的药膏聊到补气血的药膳,从针灸的手法争到采药的时节。太阳升到头顶时,晒药场上已经堆起了一堆新采的草药、几副兽骨药膏、一捆艾草和半筐海蛤壳粉。
午饭是轩辕让人做的杂粮粥,就着腌野菜。席间,西戎的络腮胡大汉啃着块麦饼,含糊不清地说:“轩辕大医官,说实话,来之前我还觉得我们牧人的法子最管用,现在看来,你们用针能扎醒昏迷的人,南蛮的艾灸能把死疮熏活,都比我们那套粗法子强。”
东夷老医者也点头:“我活了六十年,第一次知道治痈疮还能用艾灸,回去我得试试。”
南蛮女医者笑着说:“我也得学学用砭石,上次有个产妇胎盘不下,要是用砭石轻轻刮刮小腹,说不定比揉半天管用。”
北狄老者摸着胡子:“你们的《百草图谱》太细致了,我们那熊胆的用法,回去也得按你们说的分‘寒热’来用,不能瞎补。”
轩辕听着,心里暖融融的。他起身给众人添上热汤,说:“各位看,这就像熬药,一味药再厉害,也治不了所有病,多味药配伍,才能治大病。咱们的医术也一样,东夷的砭石、南蛮的艾灸、西戎的外伤药、北狄的补养方,还有我们的针药,合在一块儿,才是能治天下病的‘大方子’。”
众人都点头称是。下午,轩辕带着弟子们和各部落医者一起去药圃辨认草药,又在传习堂演示了经络针刺,东夷老医者则现场用砭石给那个痈疮患者做了治疗,南蛮女医者教大家怎么选艾绒、怎么拿捏灸火的温度,西戎大汉演示了鹿骨膏的熬制方法,北狄老者则讲解了各种动物脏器的性味和用法。
夕阳西下时,各部落医者要返程了。他们留下了带来的草药、药膏和炮制方法,也带走了《百草图谱》的抄本、针灸的要诀和轩辕整理的医案。东夷的老医者握着轩辕的手说:“明年春天,我带更多年轻人来学,让他们把这些好法子带回东夷去。”
南蛮女医者把那陶制小炉送给了轩辕:“这个给您,艾绒烧起来更匀。”
西戎大汉拍着胸脯:“以后你们联盟有大战伤,尽管派人去草原找我,我带整个部落的医者来帮忙!”
北狄老者则留下了一张兽皮,上面画着各种补药的采收时辰:“按这个时辰采,药效才最足。”
送走众人,轩辕站在晒药场,看着案上那些来自不同部落的药材和器械,又看了看弟子们手里记满了新方法的竹简,忍不住笑了。风从药圃吹过来,带着艾草、蒲公英和不知名藤蔓的混合香气,就像此刻他心里的感受——丰富,温暖,又充满了力量。
他对身边的大弟子说:“把今天记下的方法都整理出来,补到《医案集》和《百草图谱》里去。记住,医道从来不是哪一个人的学问,是天下医者一块儿攒出来的宝贝。”
大弟子用力点头,捧着竹简的手微微发抖,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夜色渐浓,医庐的灯火一盏盏亮起。轩辕坐在灯下,拿起南蛮女医者送的陶炉,点燃一把新采的艾草。暖黄的火光跳动着,映在他含笑的脸上,也映在案上那本越变越厚的《黄帝内经》手稿上。他知道,这本书里,又要添上许多新的智慧了。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