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定了定神,对汉子说:“您先稍等,我们去请教一下先生。”说着,便带着阿禾和阿石快步走到帘子外。
轩辕其实一直就在隔壁坐着,里面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见三个弟子出来,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问:“你们觉得,他这病是怎么回事?”
阿木抢先说:“先生,我们觉得是受凉了,他昨天洗了凉水澡,舌苔也偏白,符合寒邪入里的症状。”
阿禾补充道:“可他有呕吐,这更像食积。而且他吃了烤肉喝了酒,这些都是不好消化的东西。”
阿石挠着头,小声说:“会不会……两种都有?又受凉,又食积?”
轩辕赞许地看了阿石一眼:“说得好。很多时候,病症不是单一的,就像田里长了杂草,可能不止一种。这汉子贪凉受寒,寒邪凝滞了肠胃的气血,让肠胃蠕动变慢;同时他又吃了油腻的烤肉,喝了温热的米酒,食物积在胃里,上下不通,自然又疼又吐。”
弟子们恍然大悟,阿木懊恼地拍了下额头:“难怪我们觉得矛盾,原来是没考虑到两种病因同时存在!”
轩辕笑着说:“这就是实践的好处,能让你们看到书本之外的复杂情况。记住,人不是竹简,病症也不会像文字那样工整分明,往往是相互纠缠的。”他顿了顿,继续道,“寒邪要用温散的药,食积要用消食的药,两者结合,才能见效。你们想想,该用哪些药?”
阿木想了想说:“生姜温胃散寒,山楂能消食化积,这两味药可以吗?”
“还不够,”轩辕摇头,“他腹痛如拧,是气血不通,得加少量陈皮理气,让气血顺畅起来。另外,他吐得厉害,胃里肯定不舒服,再加些茯苓健脾,护住脾胃。”
弟子们连忙把药方记在竹简上,阿木拿起药杵就要去配药,却被轩辕叫住:“等等,除了汤药,还可以用什么外治法辅助?”
阿石眼睛一亮:“用艾叶和生姜煮水,毛巾蘸着热敷肚子,既能散寒,又能止痛!”
“很好。”轩辕点头,“去吧,按这个法子试试。”
三个弟子回到诊室,依着轩辕的嘱咐,一边让药童去配药,一边用艾叶生姜水给汉子热敷。汉子起初还皱着眉,敷了一会儿,就舒了口气:“哎,好像没那么疼了。”
阿木趁机解释:“您这是又受了凉,又积了食,我们给您开的药,既能驱寒,又能帮您把积在肚子里的东西化掉,喝上两剂就好了。”
汉子连连道谢,拿着药方去取药时,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送走第一个患者,三个弟子都松了口气,额头上却渗出了汗——倒不是累的,是刚才紧张的。阿禾笑着说:“原来看病真的这么复杂,比认草药难多了。”
“可不是嘛,”阿石附和道,“刚才我心都快跳出来了,生怕说错话。”
阿木却在竹简上仔细写下刚才的病例:“先生说得对,实践才能看出问题。我们刚才只想着分寒热、分食积,却没想到会同时出现,以后得多注意这种情况。”
正说着,第二个患者被请了进来。这是个老婆婆,拄着拐杖,咳嗽得厉害,每咳一声,都要弯下腰,胸口起伏得厉害,像是喘不上气来。
这次轮到阿禾主诊。她连忙扶着老婆婆坐下,轻声问:“婆婆,您这咳嗽多久了?有痰吗?”
老婆婆咳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声音沙哑地说:“快半个月了,一开始只是偶尔咳几声,这几天越来越重,夜里都睡不着。有痰,黄黄的,黏黏的,不容易咳出来。”
阿禾让老婆婆张开嘴看舌苔,只见舌苔黄黄的,厚厚的,不像刚才那个汉子的白苔。她又摸了摸老婆婆的额头,不发烧,再问:“咳嗽的时候,胸口疼不疼?有没有觉得热?”
“胸口闷得慌,像堵着一团火,咳得厉害了就疼。”老婆婆叹了口气,“这几天也不想吃饭,嗓子里干得厉害。”
阿禾心里有了谱,想起轩辕讲过,咳嗽有痰,痰黄黏稠,舌苔黄厚,多是肺热引起的。她正要开口,却见老婆婆的袖口沾着些草屑,像是刚从田里回来。
“婆婆,您这几天还去田里干活了?”阿禾多问了一句。
老婆婆点点头:“家里就我和小孙子,不干活吃啥呀?前几天天热,在太阳底下晒了大半天,回来就咳得更重了。”
阿禾恍然大悟,原来这肺热是太阳暴晒引起来的。她想起先生教的方子,肺热咳嗽要用清热化痰的药,便说:“婆婆,您这是肺热,我给您开个方子,用黄芩、桑白皮清热,再加些桔梗和杏仁化痰止咳,喝上几天就好了。”
她一边写药方,一边叮嘱:“这几天别去晒太阳了,多歇着,喝点梨汤,能润润嗓子。”
老婆婆接过药方,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小姑娘,比村里的巫医说得明白多了。”
送走老婆婆,阿禾心里甜滋滋的,刚想跟师兄弟们分享心得,却见阿木指着她的竹简说:“你看,你只写了肺热咳嗽,没写病因是暴晒受热,这样以后再看这个病例,可能就忘了具体情况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