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脾胃弱,喝多了会吐,反而白费功夫。”轩辕接过药碗,用小勺舀起一点,放在嘴边吹了又吹,直到确认温度合适了,才轻轻送到孩子嘴边,“来,慢点喝,喝了就不难受了。”
孩子起初还抗拒,药汁碰到嘴唇时,小嘴抿得紧紧的。但轩辕的动作很轻,小勺在他嘴边轻轻蹭着,那清浅的药香混着一丝甘草的甜,慢慢钻进了孩子的鼻子里。或许是实在太难受了,孩子竟微微张开嘴,将那勺药汁咽了下去。
“对,就这样,再喝一口。”轩辕耐心地一勺一勺喂着,每喂一勺都要停下来,观察孩子的反应。药汁滑过孩子的喉咙时,他能听到那细碎的喘鸣声似乎轻了一点,胸口的起伏也不像刚才那么急促了。
一碗药喂完,竟用了将近一刻钟。妇人看着孩子的眼皮慢慢耷拉下来,呼吸虽然还有些粗重,却平稳了许多,不由得松了口气,抹着眼泪道:“先生,您真是神了……刚才我还以为……”
轩辕将陶碗递给阿木,让他去清洗,然后对妇人说:“孩子现在烧还没退,得每隔一个时辰喂一次药,每次就这么多,不能多喂。我再给你开个外敷的方子,用葱须和生姜捣烂,敷在孩子的脚心上,能帮助退烧。”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竹简和石笔,在上面飞快地写着什么。阿木凑过去一看,见上面画着一个小小的人儿,从头顶到脚跟都标着尺寸,旁边还写着几行字:“三岁孩童,用药量为成人三分之一;五岁孩童,用成人一半;十岁孩童,用成人三分之二……”
“先生,您这是在做什么?”阿木好奇地问。
“做一个孩童用药剂量表。”轩辕放下石笔,指着竹简上的字,“这些日子我发现,咱们给孩童用药太随意了,全凭感觉加减,这很容易出问题。孩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都和成人不一样,用药剂量必须严格按年龄来分,就像给不同尺寸的衣服裁布,大了小了都不合适。”
正说着,医庐外又传来一阵喧哗。这次来的是伏羲部落的两个大人,抬着一个竹编的小担架,上面躺着一个约莫五岁的孩子,孩子脸色蜡黄,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嘴角还挂着没擦干净的呕吐物。
“轩辕先生,这孩子上吐下泻两天了,吃什么吐什么,怕是快不行了。”抬担架的汉子急得满头大汗,将孩子放在木榻上时,手都在抖。
轩辕上前查看,见孩子眼窝深陷,嘴唇干裂,摸了摸脉,细弱得像快要断了的丝线。“是误食了不洁的果子吧?”他问道,伏羲部落附近的山林里有种红色的小野果,外形像缩小的山楂,实则有毒,孩童好奇,常忍不住摘来吃。
“是……昨天他跟小伙伴去山里玩,回来就说肚子疼,然后就开始吐……”孩子的母亲哭着说,“我们给了他点止泻的草药,按成人的量减半给的,可一点用都没有,反而吐得更厉害了。”
轩辕心里咯噔一下,连忙问:“用的什么草药?剂量多少?”
“就是您说的马齿苋,我们给了他一把,煮水喝的。”
“胡闹!”轩辕的声音陡然提高,他快步走到药柜前,取出马齿苋,指着那肥厚的叶片,“马齿苋性寒,成人用五钱就能止泻,五岁的孩子最多用两钱,你们给一把,足足有一两多,这不是治病,是催命啊!”
他一边说,一边让阿石取来陶罐,抓了少量的干姜和甘草,又加了些温热的米汤,放在火上慢慢熬着。“这孩子本就因中毒伤了脾胃,你们又用过量的寒性草药,现在脾胃已经像冻住的池塘,得先用温性的药把寒气驱散,才能慢慢调理。”
他让阿木取来之前写好的竹简,指着上面的剂量表:“你看,五岁孩童用成人一半的量,这‘一半’不是随口说的,得用秤称准了。马齿苋成人五钱,孩童就只能用二钱半,多一分都不行。”他转头对所有弟子说,“从今天起,医庐里必须备一杆小秤,给孩童抓药时,必须按年龄称准剂量,谁也不许凭感觉来!”
阿木和阿石都红了脸,低头应着。他们这才明白,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剂量细分——孩童的身体就像一件精细的陶器,多一分力就会碰碎,少一分力又无法塑形,唯有恰到好处,才能既治好病,又不伤根本。
那天上午,医庐里格外忙碌。轩辕先给五岁的孩子喂了温胃的米汤药汁,看着他不再呕吐,才又开了调理肠胃的方子,剂量严格按“成人一半”来配;另一边,三岁的咳喘孩童喝了第二次药后,体温已经降了些,喘鸣声也轻了许多,妇人抱着孩子,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午后,阳光透过医庐的木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坐在案前,借着光线仔细修改那篇剂量表。他不仅按年龄细分了用量,还在每种常见草药后面标注了孩童的最大用量,比如麻黄三岁以内最多用一钱,五岁以内最多用两钱;马齿苋三岁以内最多用一钱半,五岁以内最多用两钱……旁边还画了简单的刻度,像一把缩小的尺子,方便弟子们对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