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草药茶饮日常保健
晨雾还未散尽,医庐前的空地上已聚了不少族人。他们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陶碗、木钵,有序地排着队,目光都望向那几个冒着热气的大陶釜。轩辕正站在釜边,用木勺轻轻搅动着里面的草药汤汁,一股清苦中带着甘甜的香气随着蒸汽弥漫开来,驱散了清晨的微凉。
“今日的茶饮分三种,”轩辕的声音温和却清晰,传遍了每个族人耳中,“东边釜里是薄荷菊花饮,适合近来总说头痛、嗓子干的人;中间是藿香佩兰饮,昨天在田里干活中暑的,多喝两碗;西边的麦冬玉竹饮,给那些夜里睡不安稳、总咳嗽的老人和孩子准备的。”
他一边说,一边示意弟子们给族人分盛。弟子阿木手巧,用竹片编了些小巧的漏勺,将茶汤里的药渣滤去,只留下清澈的汁水。另一个弟子阿石则在一旁提醒:“慢点喝,刚煮好的,别烫着。”
人群里,一个年轻的猎手捧着陶碗,小心翼翼地吹了吹,抿了一口薄荷菊花饮。那股清凉的气息瞬间从舌尖窜到头顶,他舒服地眯起眼睛,忍不住赞道:“先生,这茶真好喝!比上次部落里酿的果酒还提神。”
轩辕笑了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果酒喝多了伤脾胃,这茶饮却是顺时养身的。你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射箭时眼睛发花?”
猎手愣了一下,连连点头:“是啊先生,您怎么知道?前几天追一只鹿,明明瞄准了,却偏偏射偏了,还以为是弓箭出了问题呢。”
“是春气太盛,肝火旺了。”轩辕解释道,“肝开窍于目,肝火一旺,眼睛自然不清亮。这薄荷能清利头目,菊花能平肝明目,你坚持喝上几日,再看看效果。”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晚上别总在火堆边熬夜打磨箭头了,肝喜静,熬夜最伤肝。”
猎手听得连连称是,捧着陶碗走到一边,小口小口地喝着,眼神里满是信服。
不远处,几个妇人正围着藿香佩兰饮的陶釜。其中一个面色发黄、额头上还带着未退的暑气,她端着碗,犹豫地问阿禾:“阿禾姑娘,这药茶真能解暑?我家男人昨天中暑,又吐又泻,巫医说要请山神宽恕呢。”
阿禾刚跟着轩辕学了半年医术,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说起话来却条理清晰:“婶子,这藿香和佩兰都是解暑的良药。您看这藿香,叶子摸起来滑滑的,气味辛香,能驱散体内的湿气和热气;佩兰的香味更淡些,但化湿的力气大。夏天天热,人容易受暑气和湿气欺负,喝这个正合适。”她指了指不远处正在帮人分茶的轩辕,“先生说,中暑不是山神发怒,是身体里的气被暑湿困住了,这茶饮能帮着把气理顺。”
妇人将信将疑地喝了一口,一股淡淡的药香在嘴里散开,没有想象中的苦涩,反而有种说不出的清爽。她又喝了一大口,只觉得胸口的憋闷感减轻了不少,忍不住又盛了一碗,脸上露出了笑容:“还真管用!我这就给我家男人端回去一碗。”
西边的麦冬玉竹饮前,多是些老人和孩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正一勺一勺地喂着怀里的小孙孙,孩子起初还皱着眉头,喝了两口后,竟主动张嘴要了。老婆婆笑得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对轩辕说:“先生,您这茶真神,我家这小崽子,昨天夜里咳得整宿没睡,刚才喝了半碗,现在眼皮都打架了。”
轩辕走过去,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看了看他的舌苔,轻声说:“秋燥伤肺,孩子肺嫩,最容易受影响。这麦冬和玉竹都是滋润的药草,能给肺加点‘水’,燥气消了,咳嗽自然就好了。您回去再用这茶煮点小米粥,让孩子多吃点,养养脾胃。”
老婆婆连连点头,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往家走,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看着族人喝着茶饮,脸上渐渐露出轻松的神色,轩辕心里也暖暖的。他想起半年前,自己刚提出要按季节制作草药茶饮时,部落里还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那时,有个年长的巫医找到他,皱着眉头说:“轩辕先生,治病用药是正经事,哪能把药草当茶水喝?这要是冲撞了神灵,怕是会降下灾祸啊。”
轩辕没有直接反驳,只是请巫医喝了一碗自己调配的菊花饮,然后问道:“巫医您近来是不是总觉得口干舌燥,夜里睡不好?”
巫医愣了一下,有些惊讶:“你怎么知道?”
“看您的舌苔偏红,说话时声音也有些沙哑,这是秋燥的征候。”轩辕解释道,“这菊花饮能清热润燥,您不妨试试。医道讲究‘治未病’,就是在还没生病的时候,用温和的法子调理身体,不让病邪找上门来。这茶饮就像田里的水渠,平时疏通好了,下雨的时候就不会积水淹了庄稼。”
巫医将信将疑地喝了几日,果然觉得口干和失眠的症状好了不少。从那以后,他不仅不再反对,还常常帮着轩辕向族人解释茶饮的好处。
如今,每日来医庐喝茶饮已经成了部落里的习惯。轩辕根据季节的变化,不断调整着茶饮的配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