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看着穿山甲笨拙又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他忽然明白,大自然里的生灵早就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疾病抗争,这些智慧值得好好观察和学习。他赶紧在竹简上又添了一笔:“穿山甲喜食嫩根,可佐证其祛湿之效。”
等穿山甲慢悠悠地爬走了,岐伯又带着轩辕查看了几种不同的藤蔓。有一种藤蔓的叶子背面长着白色的绒毛,岐伯说它叫“白背藤”,虽然也能治风湿,但药性比雷公藤温和,适合那些体质较弱的患者;还有一种开着紫色小花的藤蔓,花期时香气浓郁,岐伯说它叫“紫花藤”,不仅能祛风除湿,还能缓解关节疼痛,只是花期很短,得及时采收花和叶。
轩辕一边听,一边比较着这几种藤蔓的形态、气味和生长环境。他发现,越是在阴暗潮湿、风大的地方,藤蔓的药性就越烈;而生长在相对干燥、阳光充足处的藤蔓,药性就相对温和。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这不正印证了师父常说的“环境塑药性”的道理吗?
“师父,您看,这雷公藤生长的地方最阴湿,风也最大,所以它的药性最烈;而白背藤长在林子边缘,能晒到点太阳,药性就温和些。”轩辕指着不同地方的藤蔓,语气里满是喜悦,“是不是所有的草药都有这个规律?”
岐伯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举一反三,很好。草木生长,离不开天地之气,风霜雨雪、日照寒暑,都会影响它们的性情。就像人一样,在艰苦环境里成长的人,往往更有韧劲;而在安逸环境里长大的人,性子可能就温和些。”
轩辕细细品味着师父的话,觉得医道和人道竟是如此相通。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竹简,上面已经记满了各种藤蔓的特征、药性、采收和炮制方法,还有自己的感悟。这些文字和图画,仿佛不是刻在竹简上,而是刻在了他的心里。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密林里的雾气渐渐散去,温度也升高了不少。岐伯看了看天色,说道:“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这雷公藤的用法,你记住了,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成人每次用炮制后的根片不能超过三钱,儿童和老人还要减半,而且不能连续服用超过七天,中间得停三天再用。”
他的语气十分严肃,眼神里带着一丝凝重:“这药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救人于水火,用不好就会伤人脏腑,轻则呕吐腹泻,重则昏迷抽搐。你一定要记住,用药如用兵,既要勇猛,更要谨慎。”
轩辕重重地点了点头,把师父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不仅是在教他用药,更是在教他行医的本分——敬畏生命,小心谨慎。
回去的路上,轩辕走在岐伯身后,看着师父被藤蔓划破却毫不在意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敬佩。他手里的竹简仿佛也沉甸甸的,不仅承载着草药的知识,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想起部落里那些饱受风湿之苦的族人,仿佛已经看到他们用上雷公藤后,关节消肿、疼痛减轻,重新站起来走路的样子。他又想起自己刚开始学医时的懵懂,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已经能辨识多种草药,理解它们的药性和用法,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快到药庐时,轩辕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那片茂密的藤蔓丛。阳光穿过枝叶,在藤蔓上洒下一片金光,那些缠绕的藤蔓仿佛变成了一条条通络的筋脉,在天地间流转着生机与力量。
“师父,等深秋的时候,我们再来挖雷公藤吧,我想亲手炮制,给部落里的族人治病。”轩辕的声音里充满了坚定。
岐伯回过头,看着他眼里的光,欣慰地笑了:“好,到时候我陪你一起来。医道之路,就是要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前行。”
轩辕握紧了手中的竹简,快步跟上师父的脚步。他知道,前方还有更多的草药等着他去认识,更多的医理等着他去领悟,但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的心里,已经种下了一颗名为“仁心”的种子,而知识和实践,就是滋养这颗种子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那么,深秋时节,轩辕和岐伯能顺利采挖到雷公藤吗?他们炮制的药方能成功治愈风湿患者吗?在用药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