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守在隔间外,心里有些忐忑,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复方配伍,虽然是在岐伯的指导下,但还是担心药效不够,或者太过猛烈。他时不时地探头进去看看,见那人呼吸越来越均匀,脸色也渐渐缓和了些,才稍微放下心来。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隔间里传来动静。轩辕走进去,只见那人已经坐了起来,虽然还是有些虚弱,但眼神清明了许多,额头上沁着一层细密的汗珠,不是之前那种湿冷的冷汗,而是温热的。
“感觉怎么样?”轩辕轻声问道。
那人笑了笑,声音还有些沙哑,却比之前有力多了:“好多了,头不那么疼了,也不觉得冷了,就是有点渴……”
“渴了好,”岐伯也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说明汗发出来了,邪气跟着汗排出去了。给他喝点温水,别喝太凉的。”
年轻族人连忙倒了碗温水递过去。那人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碗,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浑身轻松多了,骨头也不疼了。”
轩辕看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这比单独认出一种草药、治好一个小病更让人激动——这是几种草药配合在一起,发挥出了1加1大于2的效果。麻黄像个先锋,猛烈地打开毛孔,让邪气有出路;桂枝像个副将,辅助麻黄散寒,还能疏通经脉,缓解疼痛;生姜则像个向导,带着药力走到体表,增强散寒的力量;而甘草就像个稳重的长者,调和着麻黄和桂枝的燥烈,不让它们太过伤人。
“这就是复方的妙处,”岐伯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拍了拍他的肩膀,“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就像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打赢一群敌人;但几味药搭配起来,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轩辕点点头,若有所思:“就像部落打猎,有人负责追踪,有人负责设陷阱,有人负责射箭,分工不同,却能合力捕获猛兽。”
“正是这个道理。”岐伯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这方子叫麻黄汤,是治风寒感冒重症的基础方。以后遇到类似的病症,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做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加减。”
“加减?”轩辕抓住了这个新名词。
“对,”岐伯解释道,“比如如果病人咳嗽得厉害,就可以加些能止咳的杏仁;如果有痰,就加些化痰的桔梗。病万变,药也得万变,但根本的道理是一样的——让药能准确地对付病邪。”
说话间,那个年轻族人又跑了进来,手里拿着几块烤得金黄的麦饼:“先生,我带了些吃的,你们也垫垫肚子吧。”他看着石板上已经能自己坐起来的同伴,脸上满是感激,“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刚才我都快吓死了。”
那人接过麦饼,小口地吃着,精神好了很多。轩辕看着他,又看了看陶罐里剩下的药渣——麻黄的茎秆已经煮得发软,桂枝的断口处渗出了淡黄色的药液,生姜片皱巴巴的,散发着淡淡的姜香。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木,组合在一起,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这让他对医道的敬畏又深了一层。
午后,太阳渐渐升高,驱散了薄雾,药圃里的草药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生机勃勃。那个患病的族人已经能自己走路了,虽然还有些虚弱,但眼神明亮,脚步稳健。他向岐伯和轩辕深深鞠了一躬,又和年轻族人一起,帮着收拾了药庐外的石板,才慢慢往部落走去。
轩辕坐在药庐前的木凳上,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手里拿着记录药方的竹简,一笔一划地写下:“风寒重症,麻黄三钱,桂枝二钱,生姜三片,甘草一钱,水煎服,发汗则愈。”写完后,他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陶罐,旁边标注着“三碗煮一碗”。
岐伯走过来,看了看他的记录,满意地点点头:“学医者,不仅要会用药,还要会记录、会总结。每一个病例,每一个方子,都是经验,记下来,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才能举一反三。”
轩辕抬起头,阳光透过药庐的屋檐,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刚学认药时的生涩,想起第一次试针时的紧张,再看看现在,能参与配伍复方,亲手治好病人,心里充满了踏实的喜悦。他知道,这只是复方用药的开始,医道如海,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他去探索,但此刻,他对前路充满了信心。
那么,这个麻黄汤方子在以后的病例中,会有怎样的加减变化?轩辕又会遇到哪些需要用复方才能解决的病症?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