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送往通政司的奏折被杨嗣昌的心腹扣下。杨党开始疯狂反扑:先是御史联名上书诬告王磊"严刑逼供",接着又有官员声称王磊"擅设公堂,僭越职权"。更阴险的是,杨嗣昌指使心腹在朝中散布谣言,说王磊查办贪官是为了"排除异己,培植私党"。
面对这些诬陷,王磊沉着应对。他通过王承恩的密道,直接将证据呈送崇祯御前。这些证据包括贪官亲笔画押的供词、详细的钱粮账册,甚至还有贪官们私下炫耀的谈话记录。
关键时刻,洪承畴在朝会上挺身而出,当场出示王磊送来的证据:"这些证据确凿,岂容抵赖!若再不严惩贪腐,只怕边关真要生变!"
崇祯皇帝阅完证据,勃然大怒:"如此蛀虫,岂能姑息!"当即下旨:"着宁远参将王磊,将涉案贪官立即正法,以儆效尤!"
这道圣旨彻底粉碎了杨党的阻挠。王磊接到旨意后,立即在校场设立法场。行刑当日,全军将士齐聚,当十三名贪官被押上法场时,士兵们群情激愤。
王磊亲自监斩,当众宣读圣旨和判决书,然后将令箭掷地:"立即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十三颗人头落地,校场上响起震天欢呼。
但王磊知道,光是惩贪还不够。他立即从秘密储备中取出三万两白银补发欠饷。士兵们领到足额饷银,个个热泪盈眶。一个老兵跪地痛哭:"大人如此待我们,我等誓死效忠!"
王磊扶起老兵,对全军立誓:"从今往后,凡我宁远将士,饷银足额发放,军粮绝不掺假。若有违誓,犹如此刀!"说着一刀斩断案角。全军将士齐声高呼:"誓死效忠将军!"
这场兵变让王磊彻底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他站在校场上,望着衷心拥戴的将士们,心中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与其效忠这个腐朽的朝廷,不如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大人,"张武兴奋地说,"如今全军归心,正是大好时机啊!"
王磊没有立即回答,但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仅仅是大明的参将,而是要为自己和这些忠勇的将士,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夜幕降临,王磊独自登上城楼。远望京师方向,他握紧拳头,暗下决心:定要推翻这个腐朽的王朝,建立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新天地。而这场肃贪行动,正是他迈向目标的第一步。
肃贪行动的成功,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野间激起千层浪。王磊虽然赢得了军心,却也彻底得罪了朝中庞大的利益集团。
杨嗣昌在府中暴跳如雷:"好个王磊!竟敢断我财路!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他立即召集党羽,密谋对付王磊。
首先,杨党在朝中大肆造谣,诬陷王磊"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几个御史联名上书,称王磊"私设公堂,擅杀朝廷命官,其心可诛"。
更阴险的是,杨嗣昌指使心腹伪造证据,声称王磊与后金秘密往来。他们找来几个所谓的"证人",编造王磊"通敌叛国"的罪证。
"要让皇上相信,"杨嗣昌对心腹说,"王磊肃贪是假,排除异己是真。他这是在为自立门户做准备。"
崇祯皇帝起初并不相信这些诬告。但架不住杨党连日进谗,加上王磊确实擅杀了官员,心中不免产生疑虑。
这时,司礼监王承恩暗中相助,将杨党伪造证据的事情密奏皇帝。崇祯这才恍然大悟,但为稳定朝局,只能暂时保持沉默。
杨嗣昌见皇帝没有立即治罪王磊,便改变策略。他指使户部和工部暗中刁难,以各种理由拖延拨发宁远的粮饷和军械。
"没有朝廷支持,看他能撑多久!"杨嗣昌冷笑道。
与此同时,杨党还派人潜入辽东,试图收买王磊的部下,离间他与将士的关系。更阴险的是,他们暗中与后金联络,透露宁远的布防情况。
王磊很快察觉到这些阴谋。他一方面加强内部管控,严查奸细;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渠道,继续维持宁远的运转。
"大人,户部又以'账目不清'为由,扣下了这个月的饷银。"张武愤愤不平地报告。
王磊淡然道:"无妨。我们的海关收入足以维持。传令下去,饷银照发,不能让将士们受委屈。"
最让王磊警惕的是,杨嗣昌竟然说动皇帝派来了钦差大臣,名义上是"巡查边防",实则是来搜集王磊的罪证。
钦差大臣一到宁远,就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查阅所有账册文书,还要"视察"军工作坊。
王磊沉着应对。他一面盛情款待钦差,一面暗中布置。他让宋应星准备好经过"处理"的账册,将秘密工坊暂时关闭,只让钦差看到想让他看的东西。
钦差在宁远巡查半月,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归。但他临走前还是摆下狠话:"王参将好自为之,若是查出问题,休怪本官无情!"
王磊知道,这只是开始。杨嗣昌绝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