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心中一震,但表面不动声色:"总兵慎言。我等身为明臣,自当忠君报国。况且洪督师坐镇辽东,局势尚可为之。若行不臣之事,岂不令亲者痛仇者快?"
祖大寿眼中闪过失望,但很快掩饰过去,哈哈一笑:"参将说的是。来,喝酒!"
宴席终了,祖大寿赠给王磊一柄精钢腰刀。刀鞘镶嵌宝石,刀身寒光闪闪,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此刀乃戚少保当年所用之刀的仿制品,"祖大寿意味深长地说,"吹毛断发,削铁如泥。宝剑赠英雄,望参将笑纳。"
王磊郑重接过,知道这既是示好,也是试探:"总兵厚赐,末将愧领。他日总兵若有用得着末将之处,必当效劳。"
回程路上,亲兵不解:"参将为何不接受祖总兵好意?若得锦州之助,岂不如虎添翼?"
王磊摇头,目光深邃:"祖大寿虽为宿将,但拥兵自重,与朝廷离心。若与之过从甚密,恐遭猜忌。况且..."
他远望锦州方向:"锦州军纪松弛,将士骄悍,非改革不可。祖大寿经营多年,岂容外人插手?今日赠刀,明日就可能刀兵相向。"
果然,数日后探马来报:祖大寿私下对亲信说王磊"年少气盛,不识时务"。
王磊闻报,只是淡淡一笑。他早知道会是这个结果。在这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想抓住自己的命运,祖大寿如此,他自己也是如此。只是,他选择的道路与祖大寿不同——不是割据自保,而是强军报国。
夜幕降临,王磊独自擦拭着那柄精钢腰刀。刀身在烛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残酷与选择。
第二节:暗流涌动
回到宁远后,王磊立即将锦州之行的观察整理成册。夜深人静时,他在烛光下仔细绘制锦州城防图,标注每一处隐患和漏洞。
"锦州城防看似坚固,实则漏洞不少。"次日,王磊在督师府向洪承畴汇报,指着自己绘制的城防图,"火炮布置过于集中,一旦被重点突破,全线危矣。士兵虽精锐,但纪律松弛,夜巡制度形同虚设。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墙多处年久失修,西南角甚至有坍塌风险。"
洪承畴长叹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祖大寿经营锦州多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朝廷几次想调动他,都因怕激起兵变而作罢。天启年间,他就曾因不满朝廷调度,差点酿成兵变。"
王磊沉吟片刻,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末将以为,当以柔克刚。可派教官帮助训练,以交流为名,逐步渗透。既改善锦州防务,又不引起祖大寿的警惕。"
洪承畴眼睛一亮:"妙计!就由王参将负责此事。但要切记,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王磊立即着手挑选人员。他不仅选择军事技能出色的教官,更注重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政治智慧。最终选出十名天雄营精锐,由戚宏亮带队。
"此次任务,表面是帮助训练,实则是暗中观察锦州防务,收集情报。"王磊在行前叮嘱,"切记,安全第一。若遇危险,立即撤回。"
戚宏亮率队抵达锦州时,祖大寿表面上热情接待,安排隆重的欢迎仪式。但在热情的背后,是严密的防范——明军教官被安置在无关紧要的岗位,重要防务一概不让接触,甚至行动范围都受到限制。
"参将,祖大寿防我们如防贼啊。"七日后,戚宏亮悄悄返回宁远汇报,"连城墙都不让随便上。我们提出的训练建议,都被以'锦州自有章法'为由拒绝。"
王磊冷笑:"既然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吴三桂不是对火器感兴趣吗?就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他特意让戚宏亮带去几支最新改良的火铳,果然引起吴三桂的极大兴趣。这个年轻将领对新技术充满好奇,经常借口"请教火器"来找戚宏亮。
"这铳机结构精妙,是谁设计的?"吴三桂把玩着改良火铳,爱不释手,"比我们锦州造的火铳强多了!射速快,精度高,后坐力还小。"
戚宏亮按王磊吩咐回答:"是王参将亲自设计。少将军若感兴趣,可去宁远观摩,参将必倾囊相授。"
吴三桂心动,但碍于叔父威严,不敢擅自前往。王磊得知后,亲自修书一封,以"交流火器技艺"为名,邀吴三桂来宁远。信中措辞诚恳,完全不提军政要务。
祖大寿虽然疑虑,但见只是技术交流,也不好阻拦。吴三桂得以成行。
在宁远,王磊亲自接待,带吴三桂参观军工坊、观摩训练、讲解火器原理。吴三桂大开眼界,对王磊佩服不已。
"参将真乃神人也!"吴三桂由衷赞叹,"这些火器战法,闻所未闻!特别是这个标准化生产,简直精妙绝伦!"
王磊谦逊道:"少将军过奖。不过是平日喜欢琢磨些奇技淫巧罢了。"
他趁机灌输新思想:"武器虽利,关键还在用人。若将士不用命,再好的武器也是徒劳。为将之道,在于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