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海中的警告框还悬着,资源隐匿阵法的选项泛着微光。李震盯着那行字看了片刻,指尖在虚空中划过,没有点下确认。
他合上眼,再睁开时,已转身走向院外。
赵德迎上来,手里捏着一张纸条:“侯爷,北街百姓在旧县衙旧址搭了棚子,说是……要给您立生祠。”
李震脚步没停:“谁牵头?”
“没人牵头。东村的陈老汉捐了第一根梁木,西市米铺王掌柜出了香炉,铁匠铺连夜打了铜匾。今早已经有上百人去上香,供的不是牌位,是您去年发的那张‘免赋令’抄本。”
李震沉默着往前走。街角传来孩童的喊声,几个孩子围着一块木板,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李侯活万民”五个字。一个穿粗布衣的老妇蹲在旁边,正往木板下塞一把野菜。
他停下,问:“这是做什么?”
老妇抬头,认出是他,没跪,只是拍了拍手:“听说您不让建祠,可我们得有个地方念您一声好。这木板是祭牌,野菜是供品——不花官府一粒米。”
她说完,又低头摆好另一把荠菜。
李震没说话,转身对赵德说:“派十名民防队员过去,不是去拆,是去守。香火太旺,别烧了棚子。另外,谁要是借机收钱、敛财、造神像,当场拿下。”
“是。”
他走回书房,刚坐下,识海又震了一下。系统提示:**外部探查频率上升,建议立即启动隐匿阵法**。
他冷笑一声:“百姓都敢把免赋令当神位供着了,我还躲什么?”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争执声。
王焕站在府门前,身后跟着几个穿绸衫的年轻人。他脸色发青,指着祠棚方向:“成何体统!生祠乃帝王特许之礼,一州之侯擅自受百姓香火,是谋逆!”
守门的民防队员拦着不让进。
李震走出来时,王焕正要硬闯。他抬手,队员退开。
“王大人,”李震声音不高,“你在这豫州,还有田产吗?”
王焕一愣:“你什么意思?”
“去年清丈田亩,你的三百亩隐田被划入公田,分给了流民。你儿子在书院读书,学费是李氏新政出的。你夫人上月风寒,医棚的苏大夫亲自去看了三次,没收一文钱。”李震顿了顿,“你现在说我是谋逆?那你受的每一分好处,是不是也跟着谋了?”
王焕嘴唇发抖:“礼法纲常,岂能因小惠而废!李震,你这是蛊惑民心,动摇国本!”
“国本?”李震笑了,“去年饿死的人堆在城外,谁来救?朝廷调不来粮,士族不肯放仓,是你王大人开的库吗?”
他不再看他,转身往城南走。
王焕带人追上去,在茶楼前拦住他。
茶楼二楼已聚了十几名士族子弟。王焕站上台阶,高声道:“诸位!李震纵容百姓立祠,已是僭越。若再不制止,豫州将成国中之国!”
茶楼里静了一瞬。
一个白发老儒拄拐起身,走到栏边:“王大人,我儿媳难产,是李家二娘子带医队连夜赶到,保下两条命。我孙子如今会叫爷爷了。你说李侯僭越,那请问——若没有他,我孙子现在在哪?坟里吗?”
众人默然。
另一人站出来:“我家三亩地,去年颗粒无收。李侯发灵米种,配农具,还派了农技师。今年收了六石,孩子有饭吃了。你说他是乱臣,那饿死人的朝廷,就是忠臣?”
又一人道:“我女儿在女子学堂念书,识字了,会算账了。她说以后要当账房先生。王大人,您家小姐可会打算盘?”
哄笑声起。
王焕脸色铁青:“你们忘了祖制了?忘了士族体面了?李氏不过是趁乱起家,今日给口饭吃,明日就能称王称帝!”
“称帝?”老儒冷笑,“我活了七十岁,没见过一个侯爷把自己的口粮分给灾民,没见过一个官府把药免费发到村口。你口口声声祖制,祖制里写过人命比礼法重要吗?”
他拄拐下楼,当着众人面,从袖中掏出一锭银子:“我捐五两,修医棚。谁要建祠,我也捐。李侯救的是人,不是权。”
人群骚动。
数人陆续掏出钱物,有捐半吊铜钱的,有捐一匹布的。一个年轻士子脱下外袍:“这是我娘留给我的寿衣料子,拿去给医棚做帘子。”
王焕站在原地,身子晃了晃。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挤出一句:“不是这样的……士族才是治世之本……”
没人理他。
李震没再说话,转身往城南祠棚走去。
祠已经初具模样。三间草棚,中间供着那张免赋令,两边墙上贴着百姓写的感谢信,有按手印的,有画符代替签名的。香炉是铁匠铺新打的,底下垫着块石板,防止着火。几个孩子正用泥巴捏了个小人,说是李侯像,摆在供桌旁。
苏婉也在那儿,正教一个老太太辨认药草。
“这是金银花,清热的。孩子发烧,煮水喝就行。”她把一把干花装进布袋,“下次巡诊,我带新鲜的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