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秤上,粟一斗斗倒进麻袋,袋口绑紧,写名,交付。寡妇赵二娘抱着粟袋站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要走。门口张辽让出路,伸手扶了一把,未说话,只有一记军礼——短而正。赵二娘眼圈更红,低声道:“谢。”张辽也没应,转身去搬下一袋。
“粟还要往下、往里走,”荀攸在郭嘉侧耳,“城西的厩、城南的学,皆缺。”郭嘉点头,“半夜发,午时结。账要白,心要黑。黑账里记一条——今日夺印之仓,三月不得收‘好处’。”他顿了顿,“许邶,把‘暗仓秤’的式写成八条,明日晒在市口,每条下落一格小字:‘短秤者,十罚;偷心者,枭。’”
“喏。”许邶抬笔,心里发紧,又觉痛快。
·
清心,是最难的一件。刀与秤翻来覆去,都比不过一句话入心快。昨日童谣禁了,今日风里仍有旧音。井边,几个孩子没忍住,拍了三下,老妪一声呵斥,“不许唱!”孩子吓得缩脖。
郭嘉换了便衣,独自拄着一根竹杖,绕到井边。他没喝止老人,也没训孩子,只坐在井栏上,指尖扣井,三下,极轻。井腔回音稳稳落下。孩子们怯生生看他,他也看他们,笑:“唱别的。”
“唱什么?”一个男娃鼓足勇气问。
“唱三句,”郭嘉慢慢抬手,“第一句——‘粥棚在,饿不死’;第二句——‘公秤正,短不会’;第三句——‘夜禁鼓,睡得稳’。”孩子们面面相觑,觉得不好玩。郭嘉眨眼:“唱快些,拍手换花样。”他先拍,拍得碎碎的,像撒豆子。孩子们也拍起来,一拍、两拍、三拍,节子一对上,嘴就轻松。老妪站在一旁,扇子拍着腿,不觉也跟着摇头。
“你们昨日唱的那曲子,”郭嘉收了手,声音忽而正了一线,“是刀。刀不必天天摸。会用就够了。今天唱这三句,是命。命要天天念。”
孩子们不懂“命”。他们只记得“粥棚在,饿不死”,就跟着念了两遍。念到第三遍,井边一个落魄书生听见,忍不住笑出声,又立刻收住。他抬眼看郭嘉,像忽然认出人是谁,忙要起身作揖。郭嘉摇头,给他递了一瓢水。书生双手接住,眼睛红了红,“谢军师。”
“谢就不用谢了,”郭嘉站起来,竹杖点地,“明日在太学,请你讲两句。童谣伤人,书要救人。”
书生一怔,连连称“敢不从命”。
午后,太学前的石阶上坐满了人。没有大礼,只摆两盏茶。书生声不洪亮,却清楚,念《周礼》里“食”的一段,又念《春秋》里“信”的一段,最后拱手:“诸君,誓,不可轻立在酒桌上;义,不可空留在嘴皮上。白门之问,天与地都听见了,我们也要听见自己。”
人群里有人轻轻应了一声“好”。应的人不多,却直。黄月英在石阶末端坐着,帽檐压低,眼里有光。她看不见风,却听见风。风在这条街上拐了个弯,绕过井,绕过榜,绕过粥棚,落在“太学”的牌匾上。
·
清扫庭院,不只是扫街,也是扫军。城北一处旧粮行门口,两名游勇拦了摊主的肩,口称“军需”,要白拿一篮鸡蛋。摊主牙齿打颤,眼泪往回咽,手却不敢松。游勇欲再抢,一只手已经按在他手腕上——不是摊主的,是鸩的。
她按得很轻,那人手腕却像被铁箍套住,动不了。另一名游勇翻手要拔短刀,鸩的袖摆一抖,刀还没在鞘里响,就被她干脆利落扣了回去。“军法,”鸩淡淡道,“不许擅扰城中。”两名游勇不服,骂出了口。下一息,他们已经跪在石板上,手被绑在背后。
“押去西校场,军棍三十,斩其头目一人,示军市之法。”郭嘉闻讯赶来,只留下一句。夏侯惇一听,眼中暗色一动,鼻中哼了一声,却没有反对。他知道,军心刚收,若纵容“吃白食”,今日鸡蛋,明日金银。
西校场,军棍落时没有多余呼喝,只有“噗噗”的闷声。旁观士卒低头不语。张辽站在一侧,看完第一杖,向前一抱拳:“军法有言,先登者当死地,后退者当棍。文远不敢以新降乱法。军师,愿以此案督我部。”
“无须多说。”郭嘉点头,“你的人,今日先去粥棚抬锅,明日再磨刀。”张辽应了一声,扛起一只大锅,肩膀纹丝不动。
粥棚里,锅里滚着黑米粥,香不浓,却暖。张辽左右开弓舀粥,快而不洒。一个小孩仰着脸看他舀,眼睛只盯着他臂上的刀茧。张辽笑了笑,把多出来的一勺倒回去,“肚小,吃八成。”
孩子噘嘴,张辽又添了半瓢,“九成。”孩子笑了,牙缺了一只。
·
城务顺起来之后,曹操亲往祠庙。祠前台阶扫得干净,香火不盛,只有清水一杯。曹操对着牌位肃然一礼,又转身朝众人一拱手:“白门已过,死者未远。生者要食,有饭,有秤,有路,有法。”
他说话不多,只四条。许邶站在阶下,捧着竹简,听完补了一句:“市税七日免;小贩摊钱半月免;盐价十日封顶,违者杖十,没其盐;借粮三升以内,不追利。”人群里“哦”了一声。有人吹了吹热粥,抬眼直直看向祠门,像看见了一条新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