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昺醒来时,岩洞外的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金辉透过洞口的缝隙斜射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燃烧的清香——张勇他们正在烤鱼,油脂滴在火上,发出滋滋的轻响。
“陛下醒了?”张勇放下手里的树枝,走过来扶他,“感觉好些了吗?”
赵昺坐起身,头还有些沉,但那些翻涌的记忆碎片总算平息了。他点点头:“好多了,劳烦张校爷挂心。”
“应该的。”张勇递过一条烤得焦黄的鱼,“今天运气好,老刘在礁石缝里摸了不少海螺,晚上能多填点肚子。”
赵昺接过鱼,鱼肉的香气顺着鼻腔钻进胃里,才发觉自己早已饥肠辘辘。他咬了一口,鱼肉细嫩,带着淡淡的海盐味,比昨天的鸟肉鲜美多了。
“木筏的事怎么样了?”他一边吃,一边问道。
“砍了八根松木,都晾在滩涂上了。”张勇指了指洞口外,“藤蔓也够,明天就能编起来。就是这岛上的树都不算粗,木筏怕是承不了太重,最多能载四个人。”
赵昺心里一沉。艇上原本七人,王公公已经没了,还剩六个。木筏只能载四个,意味着必须有人留下。
“能不能再做一个?”他问。
张勇叹了口气:“难。剩下的树要么太细,要么长得太偏,砍下来运到滩涂要费不少力气。而且我们的工具只有一把断刀和几根断矛,砍树都费劲,再做一个怕是来不及——谁知道这岛上会不会有台风?”
赵昺沉默了。他知道张勇说得对,在这荒岛上,时间和体力都是奢侈品。他看向岩洞外,李三正蹲在滩涂上,用石头打磨一根木棍,大概是想做个鱼叉。王、陈两个老卒坐在火堆边,一边整理藤蔓,一边低声说着什么,神情里带着一丝茫然。
“先做一个吧。”赵昺放下鱼骨头,“能走一个是一个。”
张勇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他会这么说。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点了点头:“好。”
第二天一早,众人就开始编木筏。张勇和刘卒负责用藤蔓将松木捆紧,李三和王、陈老卒则去收集干燥的茅草,准备铺在木筏上隔潮。赵昺也想帮忙,却被张勇按住了。
“陛下,您身子弱,就在旁边歇着。”张勇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块礁石,“那边能晒到太阳,暖和。”
赵昺知道自己帮不上什么大忙,便走到礁石上坐下。他看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这些人都是大宋的禁军,本应在临安的宫墙内护卫天子,如今却要在这荒岛上为了生存挣扎。而他这个“天子”,除了那点零碎的现代知识,什么都给不了他们。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手腕上的龙纹胎记在阳光下格外清晰。这具身体的原主,那个八岁的少年皇帝,大概从未想过自己会落到这般境地。赵昺轻轻摩挲着胎记,仿佛能感受到那残留的、属于赵昺的恐惧与不甘。
“陛下在看什么?”李三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几根打磨好的鱼叉。
“没什么。”赵昺收回手,“鱼叉做好了?”
“嗯,试试能不能叉到鱼。”李三蹲在他身边,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等木筏做好了,我们就能离开这里了。到了大陆,说不定能找到其他的宋军。”
赵昺笑了笑。他知道,李三口中的“宋军”,大概率已经溃散了。崖山一战,大宋的主力尽失,剩下的残部要么投降,要么隐匿民间,想再聚起来,难如登天。但他没有说破,有些希望,哪怕渺茫,也总比没有好。
“对了,陛下,”李三突然压低声音,“昨天……王公公临终前,是不是跟您说了什么?”
赵昺愣了一下。他想起王公公塞给他鱼形玉符时,李三似乎就在不远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王公公说,陆相在武夷藏了东西。”
李三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武夷?是福建的武夷山吗?陆相……陆秀夫丞相?”
“嗯。”赵昺没有多说。他不确定李三是否值得信任,毕竟“皇室宝藏”这四个字,足以让人心动。
李三却像是没察觉到他的防备,只是握紧了手里的鱼叉,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要是能找到陆相藏的东西,说不定就能招兵买马,再跟元军打!”
赵昺看着他年轻的脸,心里有些复杂。这孩子还带着少年人的热血,以为仅凭一批宝藏就能扭转乾坤。他不知道,真正的战争,从来不是靠钱就能打赢的。
就在这时,张勇的声音传来:“木筏做好了!”
众人都围了过去。木筏不算大,八根松木并排捆在一起,上面铺着厚厚的茅草,看起来还算结实。张勇跳上去试了试,木筏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
“还行,能撑住。”张勇跳下来,拍了拍手,“今天太晚了,明天一早涨潮,我们就试试能不能出海。”
众人都露出了期待的表情。只有王、陈两个老卒,脸上带着一丝犹豫。
“怎么了?”张勇看出了他们的异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破落皇帝重整山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破落皇帝重整山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