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全是问题。老大刘平力气大,但性子急,捣料总是掌握不好力度,不是没捣烂就是溅得到处都是;老二刘安脑子活,但手上功夫差,抄纸的时候总是厚薄不均;老四刘乐心细,可力气小,搅动大缸里的纸浆没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学得最快、掌握得最好的,竟然是性子最急、看起来最没耐心的老三刘喜!
一开始,刘喜对着那些繁琐的步骤直挠头,坐立不安。可当他亲手拿起工具,开始捣浆、尝试抄纸时,那股子属于工匠的专注和耐心竟意外地被激发了出来。他力气大,捣浆均匀;手腕稳,抄纸时力度把控得极好,捞出来的纸浆薄厚均匀;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改进工具的小建议。
看着刘喜围着浆池、纸帘床,一待就是大半天,那股沉浸其中的劲儿,与平日里的暴躁莽撞判若两人,众人都啧啧称奇。
连舒玉都看得瞪大了眼睛,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三舅舅,你真厉害!”
刘喜被外甥女夸得嘿嘿直笑,露出一口白牙,挠着头道:“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觉得这活儿干着……得劲!心里静!”
杨大川也笑道:“三哥,看来你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啊!”
刘喜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这双拿惯了刀剑、砸过无数匪徒脑壳的手,如今摆弄起这些柔软的纸浆来,竟比拿刀还要稳当几分。
晚饭时,颜氏看着安静了不少、甚至有些“文气”了的刘喜,忍不住打趣道:
“这可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最喜动的人,偏偏被这最磨人性子的营生给缠上了!造化弄人哟!”
刘喜被说得黑脸一红,梗着脖子道:“颜婶子,这……这造纸也挺有意思的……”
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饭桌上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忙碌的日子过得飞快,月余时间转眼即逝。在赵师傅带着人加班加点地赶工下,一座像模像样的纸坊终于在村东头立了起来。高大的工棚、整齐的泡料池、结实的碾坊、宽敞的抄纸房和带有火龙(一种土法加热装置)的烘房、库房一应俱全。
刘家兄弟看着这崭新的作坊,激动得眼圈都红了。紧接着,他们又托赵师傅在纸坊后面,紧挨着山坡的空地上,起了五间结实的青砖瓦房。这是他们为自己家准备的,打算等稳定下来就把老娘和嫂子接过来一起住。
在纸坊正式开工前,舒玉让刘家兄弟自己试着独立操作,做了几回纸。她只在旁边看着,绝不开口指导。
前两次,不是火候没掌握好,蒸煮过了头,就是抄纸时力度不均,出来的纸张厚一片薄一片,甚至还有破洞。刘家兄弟急得满头大汗,尤其是刘喜,差点把手中的纸帘床给掰断了。
舒玉依旧不说话,只是让他们自己找原因,重新再来。
到了第三次、第四次,情况明显好转。纸张的均匀度、厚薄都有了很大改善。等到第五次开炉,当刘平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完整、平滑、色泽自然的浅黄色纸张从烘干墙上揭下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纸张质地坚韧,触感细腻,虽不如宣纸洁白,却自有一种古朴自然的韵味,比市面上常见的普通草纸不知强了多少倍!
“成……成功了?!”刘安声音发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喜拿着那张纸,翻来覆去地看,激动得手都在抖。
连闻讯赶来的杨老爹、杨大江和赵师傅看了,都连连点头称赞:“好纸!真是好纸!这纸看着就结实,写字、包装都使得!”
然而,舒玉拿起那张纸,对着光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小脸上却没什么喜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嗯,马马虎虎,算是达到最低标准了。记住这个感觉,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只能更好,不能更差。”
最低标准?众人都愣住了。这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极好的纸了,在舒玉眼里竟然只是“马马虎虎”?
舒玉看着他们不解的神情,解释道:“咱们这第一批纸,定位就是日常用的实惠纸,不求多精美,但一定要质量稳定、耐用。这次成功了,不代表下次也能成功。关键是形成稳定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标准。
大舅舅,你们要定下规矩,每一批纸出来,都要抽查,厚度、韧性、吸水性都要检查,不合格的绝不能流出作坊。”
刘平神色一凛,立刻明白了舒玉的深意,郑重应下:“玉丫头放心,我们记住了!”
刘家纸坊,就这么磕磕绊绊地,选了个黄道吉日,正式开张了。
开张前一天,舒玉特意把刘家兄弟叫到跟前,小脸严肃地再三叮嘱:“大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四舅舅,纸坊开起来是好事,但有一点千万要记住——原料!一定要把好关!
发霉的、腐烂的料子坚决不能用!泡料的水要勤换,保持干净!这可是入口……呃,是关乎纸张质量和咱们招牌的大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