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追问:"我朝怎样?"
韩维叹了口气:"殿下日后自会明白。"
这话说得含蓄,但赵顼听懂了。再看看现在朝堂上这气氛,他更加确信:大宋的问题,就出在太把祖宗规矩当回事了!
相比之下,司马光讲课就传统得多。这位大学问家最重视礼法,动不动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礼制关乎国本"。
有一回讲到《周礼》,司马光说得慷慨激昂:"治国之道,贵在守成。祖宗立下的法度,那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后人岂能轻易更改?"
赵顼忍不住反驳:"可是先生,若祖宗之法已经不合时宜,难道也不能变吗?"
司马光正色道:"殿下此言差矣。法度可以微调,但根本不能动摇。就像这宫殿,梁柱若是动了,整个房子都要塌的!"
师生俩谁也没说服谁。但赵顼心里已经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五、一本奇书
要说对赵顼影响最大的,还得是那本《言事书》。
自从偶然读到王安石这篇万言书后,赵顼就着了魔似的,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越看越觉得,这个王安石简直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特别是那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赵顼觉得这简直就是治国良方!
他特意让人去打听王安石的近况。回报的人说,王大人现在江宁知府任上,干得风生水起。他在当地兴修水利、创办学校,还把官府的闲置资金拿出来贷给百姓,既解决了百姓的困难,又给官府增加了收入。
"这才叫能臣!"赵顼兴奋地对韩维说,"要是朝中多几个这样的官员,何愁国家不富?"
韩维笑道:"殿下有所不知,这个王安石,可是个有意思的人。当年朝廷多次召他入京,他都推辞不去。有人说他清高,有人说他装模作样,但依臣看,此人是有大志向的。"
"什么志向?"
"他是在等待明主啊。"韩维意味深长地说。
赵顼若有所思。他想起《言事书》中的另一句话:"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现在朝堂上这些老臣,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真要干大事,还得靠王安石这样的人才!
六、暗流涌动
治平四年的春天,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英宗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还能批阅几本奏章,坏的时候连人都认不清。朝廷大事,基本上都是曹太后在主持。
这"两宫并立"的局面,让底下的大臣们很是为难。
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老臣,态度很明确:坚决维护现状。皇帝病着,太后垂帘,这没什么不好。稳定压倒一切!
但有些年轻官员就不这么想了。他们私下里议论:
"这么下去不是办法啊......"
"太后终究是女流,很多事决断不了。"
"听说颍王殿下很有主见,要是他能......"
这话没敢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更让人担忧的是边境。西夏那边听说大宋皇帝病重,又开始蠢蠢欲动。边境的军报一封接一封地往京城送,都是请求增兵增饷的。
可国库哪还有钱?三司使(财政部长)都快愁白了头。
有一次,赵顼私下问三司使:"咱们国库到底还有多少积蓄?"
三司使哭丧着脸说:"不瞒殿下,去年还能支撑三个月,今年......怕是连一个月都难了。"
赵顼倒吸一口凉气。他终于明白王安石在《言事书》里说的"天下财力日以困穷"是什么意思了。
七、山雨欲来
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英宗已经卧床不起,太医院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回天乏术。腊月初八那天,宫里突然传出消息:皇帝驾崩了!
举国哀悼之中,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在为先帝守灵的那些日子里,赵顼常常独自站在大殿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出神。他已经不是那个只会读书的年轻皇子了。这些年的所见所闻,特别是亲眼目睹父亲在病榻上的无奈,让他深刻认识到:这个大宋王朝,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登基大典上,二十岁的赵顼穿上龙袍,坐上龙椅。看着底下黑压压的文武百官,他在心里暗暗发誓:
"朕绝不做第二个仁宗,更不做第二个英宗!祖宗之法若是有用,大宋何至于此?从今日起,朕要让这天下,换个活法!"
春风拂过汴京城,吹动了年轻皇帝衣袍。没有人知道,这场风将会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
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大宋,要变天了。
(第四卷 第二章 终)
喜欢风雅宋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风雅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