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心域项目答辩
答辩安排在次日下午,学校行政楼一间小型会议室。尽管准备充分,但走进那间弥漫着严肃气息的房间时,项目组众人心头依旧不免沉甸甸的。
"别紧张,"徐卓远在进门前一秒低声对众人说,"我们比任何人都了解'心域'。"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定心丸般让众人紧绷的神经稍缓。封瑶注意到他整理袖口的动作比平时慢了半拍——这个细微的破绽让她意识到,即便是徐卓远,此刻也并非全无压力。
评审席上坐着五位评委:计算机学院德高望重的张教授,总是眯着眼睛却总能一针见血;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李女士,面无表情地翻看着手中的材料;心理学系的主任周教授,对情感模型部分格外关注;还有一位来自校外合作企业"智科科技"的技术总监王总,以及......
封瑶的目光在最后一位评委身上顿住了。
那是陈国涛教授,父亲的老同学。前世,正是他在匿名举报事件中保持了沉默,间接导致了项目的流产。此刻,他回避了封瑶的视线,专注地盯着面前的茶杯。
"开始了。"徐卓远低语,率先走向陈述席。
他站在投影幕布前,身姿挺拔如松。开场白简洁有力,没有多余的寒暄,直切技术核心。
"各位老师,'心域'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首次将情感计算从单向分析转向双向互动。"徐卓远的声音沉稳清晰,"传统的情感计算模型,就像是一台只能接收信号的收音机;而我们的模型,则是一台能够对话的对讲机。"
这个生动的比喻让几位评委微微颔首。封瑶在台下注视着徐卓远,此刻的他仿佛褪去了平日里那份不易靠近的冷峻,整个人都在散发着一种基于绝对实力而产生的、令人心折的光芒。
然而,就在徐卓远讲解技术架构时,封瑶注意到陈国涛教授微微皱起了眉头。这个细节让她心头一紧——前世的答辩中,陈教授也曾露出过同样的表情,随后便提出了那个致命的问题。
"需要我补充说明情感模型的灵感来源吗?"封瑶在徐卓远看向她时,用眼神传递了这个讯息。
徐卓远几不可察地摇头,继续他的陈述。他们早有约定:在评委明确质疑前,不主动提及举报信相关内容,以免显得心虚。
果然,在徐卓远结束技术概述后,陈国涛率先发问:"徐同学,我注意到你们的模型核心部分与王明教授团队去年发表的论文有相似之处。你能解释一下这种相似是巧合,还是有所借鉴?"
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这正是匿名信中的核心指控。
徐卓远面色不变,从容应答:"陈教授,您提到的王明教授团队的论文,我们确实仔细研读过。但我们的模型与他们的最大区别在于......"
他的解释专业而严谨,但封瑶能感觉到评委们眼中的疑虑并未完全消散。学术争议最怕的就是这种模棱两可的相似性,即便能证明没有抄袭,也难免给人留下"借鉴过度"的印象。
就在这时,封瑶站了起来。
"各位老师,请允许我补充说明。"她的声音清越而坚定,"关于模型灵感来源,我想展示一些原始材料。"
她打开了自己那几本珍贵的笔记扫描件投影。当那些略显潦草、布满涂改和思维跳跃的手稿呈现在大屏幕上时,评审席上几位教授的眼中明显露出了兴味。
"这些是我从大三开始记录的研究笔记。"封瑶的声音平稳,带着让人信服的力量,"如果各位老师有兴趣,可以看看第37页的那个日期。"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凑近屏幕:"这个日期......比王明教授团队论文发表早了半年。"
"是的。"封瑶点头,"当时我还只是有个模糊的想法,但这些草图和笔记足以证明,'心域'的情感模型构想,确实源于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她开始引导评委们沿着她笔尖留下的轨迹,重温"心域"情感模型从一颗微小种子破土而出的全过程。
"各位老师请看,这是最早期的构想,当时我仅仅是对传统情感计算的单向性产生了质疑......"她指着屏幕上那稚嫩却充满灵气的草图,"这里的涂改,是因为我意识到单纯增加维度不足以模拟情感的流动性......而这里的追问,最终引导我走向了动态共鸣的思路......"
她的叙述,不仅仅是技术的阐述,更是一个创造者心路历程的坦诚剖析。那些原生态的记录,比任何事后整理的完美文档都更具说服力。
徐卓远适时地接过话头,将封瑶那些灵感火花与后续严谨的数学模型、代码实现精准对接。两人默契的配合,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双人舞,既展示了各自的专业能力,又凸显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答辩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评审们提出的几个尖锐问题,都被他们用充分的准备和扎实的证据一一化解。赵峰在演示系统稳定性时数据翔实,林薇对用户界面设计理念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王悦和李浩也分别在数据库架构和安全性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补充说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