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林浩的邀约,像一颗投入“心桥”团队平静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远比表面看到的要深远。何阳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赛前与本届赛事公认的最强竞争对手、“智学助手”团队的灵魂人物林浩的“交流”,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鸿门宴。
徐卓远表面镇定自若,仿佛这只是一次寻常的技术讨论,但内心却远非波澜不惊。只是,搅动他心绪的,并非全然是对林浩意图的揣测与防备,更多是一种奇异的、被点燃的斗志。父亲徐建宏那条带着不容置疑的否定信息,像一片沉重压抑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而林浩的出现,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强劲挑战,则像一道尖锐的闪电,骤然劈开了这片阴霾,将他的注意力强行拉回到他真正擅长并能绝对掌控的领域——用实力和逻辑说话。这是一种更直接、更纯粹的对抗,无关情感勒索与家族期望,只关乎硬碰硬的才华、智慧与项目根基。
约定的“交流”地点定在学校咖啡厅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深色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浩带着他的两名核心队员准时出现,算上徐卓远、封瑶和何阳,六个人刚好围坐一桌。气氛从一开始就带着微妙的张力,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电火花。
简单的寒暄过后,林浩率先切入正题,他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锐利如鹰隼,话语精准却带着不易察觉的锋芒:“首先恭喜‘心桥’项目进入决赛圈,你们的情感交互模块概念确实很新颖,抓住了当前人机交互的一个痛点。但我们团队在深入研究后,有几个核心疑虑。比如,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如何保证微表情识别的准确性不受环境光线剧烈变化、用户个体显着差异(如佩戴眼镜、面部有疤痕或特定妆容)的影响?
这似乎是基于通用模型难以逾越的障碍。另外,语义分析层面,如何有效规避网络流行语、多义词、反讽、乃至特定文化语境下的俚语带来的误判?我们担心,一个旨在理解‘人心’的系统,反而可能因为误读而造成更大的隔阂。”
这些问题可谓刀刀见血,直指“心桥”项目可能存在的技术软肋,甚至比预想中评委可能提出的更为刁钻和具体。何阳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眼神有些紧绷,手下意识地握紧了面前的咖啡杯。这些正是他们团队反复论证、力求完善的关键点。
徐卓远却神色不变,仿佛早已预料到会面临这些诘问。他修长的手指在桌面轻轻敲击了一下,似在整理思绪,随即条理清晰地开始阐述:“感谢林同学提到这些关键问题。关于环境与个体差异,我们的解决方案并非依赖单一模态数据。微表情捕捉只是入口,同时会辅以语音语调分析、实时语境判断以及用户历史交互习惯进行冗余校验。我们设计了多模态数据融合策略,当某一维度数据置信度低时,系统会自动加权其他维度,并标记此次识别为‘待观察’,避免武断结论。对于个体差异,我们引入了持续学习的个性化模型,在用户授权下,通过初期校准和后续交互进行微调,使其逐渐适应用户特征。”
他的语调平稳,用词专业且精准,将复杂的技术逻辑拆解得清晰透彻,如同在解构一道精密的数学题。封瑶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目光不时掠过徐卓远专注的侧脸和那双在谈论技术时格外明亮的眼睛。此刻的他,仿佛褪去了所有因身世、因父亲而产生的阴郁与不确定,完全沉浸在逻辑与创新的世界里,散发着一种近乎耀眼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他扎实深厚的学识底蕴和与团队日夜打磨项目的心血,坚实而可靠,也让她心中微微悸动。
然而,林浩显然有备而来。在徐卓远解答完上一个问题,气息稍顿的间隙,他总能迅速找到新的切入角度,提出更深入、甚至略带挑衅的质疑。“数据融合的策略听起来不错,但这是否会带来更高的计算负载和响应延迟?用户体验如何保障?”“个性化模型需要数据喂养,冷启动阶段如何解决?
如果用户初期提供的数据本身就带有情绪偏差,是否会导致模型‘学歪’?”他的提问方式聪明而极具引导性,仿佛在试图将“心桥”的技术路径引向某个预设的、可能暴露其弱点的方向。他的两名队员也不时补充具体的技术参数对比,形成一种默契的、施加压力的配合。
交流逐渐变成了不见硝烟却激烈异常的技术攻防战。何阳几次忍不住想插话反驳某些过于尖锐的假设,都被徐卓远用冷静的眼神及时制止。徐卓远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冷静,他既不完全防御,也不盲目进攻,而是像一位沉稳的弈者,精准地落在每一个关键点上,既不回避问题的核心,也不轻易掉入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防守得滴水不漏,同时也在对方的问题中,暗自印证和完善着自己团队的方案。
就在交锋趋于白热化,话题紧紧缠绕在技术细节时,林浩话锋忽然一转,目光越过徐卓远,落在了始终沉静的封瑶身上,带着几分刻意的探究:“封瑶同学,据我了解,你在‘心桥’团队中主要负责用户调研和心理层面构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跨界角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