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直接的拉拢了。杜丰心中警醒,太子这是要将他绑上对抗宦官的战车。
他沉吟道:“殿下,臣蒙陛下信重,位列三公,唯有秉忠直之心,尽人臣之本分。朝中之事,错综复杂,非臣所能妄议。至于李辅国等人,乃陛下近臣,臣更不敢置喙。唯愿尽己所能,辅佐殿下研读经史,明辨是非,以待将来。”
他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本分”,婉拒了太子的直接拉拢,但“辅佐殿下研读经史,明辨是非”一语,又留有余地,表明了自己对太子道义上的支持。
李豫是聪明人,听懂了杜丰的言外之意,知道急不得,便也不再强求,转而与杜丰讨论了一番《贞观政要》,方才告辞离去。
送走太子,杜丰独自在书房沉思。朝堂的明枪,东宫的暗线,都让他必须更加小心。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在长安尽快建立新的立足点,不能仅仅依靠皇帝的些许旧情和太子的模糊支持。
他想到了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想到了“诗圣之子”这块金字招牌,也想到了那些在战乱中流散、对朝廷现状不满的文人清流。或许,这是一个可以借力的方向。
数日后,杜丰以太子太傅的名义,向朝廷奏请,于国子监开设“经世讲坛”,邀集朝中博学之士及有名望的大儒,定期讲论经义,探讨治国之道,允许监生及京城士子旁听。理由是“砥砺学问,昌明文教,为朝廷培养栋梁之材”。
这个提议冠冕堂皇,符合他太子太傅的身份,也迎合了肃宗目前希望彰显“文治”的心态,很快便得到了批准。
“经世讲坛”的开办,看似是纯粹的文教活动,却悄然为杜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通过讲坛,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接触、甄别乃至影响长安的士林清议,逐渐汇聚一批潜在的支持者或同情者。这便是在长安立足,除了军功和权位之外的另一种资本——清望。
就在杜丰于长安小心翼翼地布局之时,远在西域的“玄影”小队,历经艰难,终于传回了第一份有价值的密报。
密报并非关于凌素雪的具体处境,而是揭示了另一个惊人的消息:摩尼教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以“光明左使”为首的激进派和以“智慧长老”为首的温和派之争。而他们从东方带来的这位“圣女”,似乎成为了两派争夺的焦点!激进派意图利用“圣女”的某种特殊身份或象征意义,发动对周边势力的“圣战”;而温和派则更倾向于保守教义,与各方和平共处。双方斗争日趋激烈,大明尊寺内,暗流涌动!
杜丰看着这份密报,眉头紧锁。凌素雪竟然卷入了摩尼教的内斗!她的处境,恐怕比预想的更加危险。但同时,内斗也意味着机会,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突破口。
他立刻回信,指示“玄影”:暂停一切接近大明尊寺的冒险行动,首要任务转为潜伏,利用摩尼教内斗,设法接触温和派,了解“圣女”的详情,并寻找合作的可能。
长安的棋局刚刚布下子,西域的迷雾中又现出新的岔路。杜丰感到肩上的压力愈发沉重,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愈发坚定。无论前路如何艰险,他都必须一步步走下去,为了心中的信念,也为了那缕仍在远方闪烁的星火。
喜欢乃翁,大唐中兴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乃翁,大唐中兴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