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热风裹着潮气掠过田垄,夏播的玉米苗已长到膝盖高,秆子却还带着嫩劲 —— 指尖捏着秆中部,稍用力就会弯;豆苗也开始爬蔓,藤蔓往玉米秆上缠,却因秆软撑不住,歪在垄间。列国的农夫扛着管护工具往 “共壮田” 赶,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 “秆粗测量环”,环分 “玉米秆粗五分、豆蔓秆粗二分” 的绿痕,环侧绑着小竹尺,能测秆高看徒长;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 “防倒支架绳”,绳上系着可调节竹扣,能按苗高绑支架,不勒伤秆;鲁国的田夫提着木柄 “草木壮秆液壶”,壶里装着桑枝、槐叶熬的壮秆汁,壶嘴安着弯形喷头,能把汁喷在秆基部不沾叶。
老桑树下的 “华夏” 剑沾了层薄汗,剑鞘上的 “夏播护根纹” 旁,新长出的 “小暑壮秆纹” 像根挺直的玉米秆,纹路里还嵌着支架绳形状的暗纹。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小暑苗壮要》,泛黄的竹片上赵稷亲笔批注:“壮秆先辨‘秆硬节密’为实,‘秆软节疏’为虚;防倒莫硬绑,宜顺秆势搭架,绳扣留三分松,免阻秆长;壮秆液需喷基部,汁渗根旁,秆自坚。” 他用指尖轻敲竹简上 “测、绑、喷” 三个朱字:“今年小暑风多雨密,得按古卷的‘壮秆防倒法’来,既要让秆长硬,更要防风雨刮倒,保住秋熟的根基。”
王二愣子把秆粗测量环往玉米秆上一套,绿痕只卡了一半:“公孙先生,这秆太细!东头几垄还徒长了,秆高过腰,节却稀得很,风一吹准倒!” 说话间孟春提着陶瓮走来,瓮里装着浸过紫苏叶的壮秆水 —— 按她祖母传的古法,小暑浇这水,能让秆节变密还防蚜虫;刘婶已把防倒支架绳铺开,每根绳都对应玉米垄,竹扣调在秆高一半的位置:“这样绑支架,秆能往上长还不歪”;小石头攥着迷你草木壮秆液壶,正学着往豆蔓基部喷汁,喷头弯着对准根旁:“王大叔你看,俺没喷在蔓叶上!” 小黄狗围着玉米垄转,尾巴扫过徒长的玉米秆,惊得一株秆弯成了弓,被小石头飞快扶直,还绑了个小支架,引得大伙都笑。
一、壮秆防倒工具的巧改精调
摆弄工具时,列国农夫为 “防倒稳度” 争了起来。秦国的张大哥把秆粗测量环往玉米秆上一卡:“按咱秦地规矩,环贴秆中部测,快得很!” 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古卷抄本,指着 “防倒要诀”:“快没用!绑支架时绳扣得朝上风方向,你这扣朝反了,风一刮秆会往绳上撞,反而伤秆!” 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草木壮秆液壶的喷头拆下来,换成了 “双孔基部喷头”:“按古卷说的‘汁灌根旁’,双孔喷得匀,汁渗进土里,秆基部先硬,比喷叶管用!”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而是让人取来两株玉米苗:一株节密秆硬的壮苗,一株节疏秆软的徒长苗。“赵稷当年在关中管小暑苗,壮秆用的是‘环测调势法’。” 他示范着把测量环卡在壮苗中部,绿痕正好卡满,又用竹尺测高:“秆高与节数得配 —— 玉米苗每尺该有三节,少于两节就是徒长,得掐尖控长。” 又让小石头用改良的液壶试喷 —— 双孔喷头对着徒长苗基部喷汁,汁顺着土缝渗下去,没沾到一片叶。
秦国竹匠立刻给秆粗测量环加了 “节数刻度”:一面刻秆粗,一面刻每尺应有的节数,环身还加了小指针,“测的时候能同时看节数,徒长苗一测就知”。楚国农妇把防倒支架绳的竹扣改成了 “弹性扣”,扣里缝了层软麻布:“这样绑秆不勒伤,秆长粗了扣还能松点”。鲁国的王大叔在壮秆液壶旁加了 “浓度标尺”,壶身刻着 “桑枝槐叶一比五” 的刻度:“免得熬汁时浓度错了,太浓烧根,太淡没效果”。
二、协作壮秆防倒的应急巧策
刚测完几垄,天边就滚来乌云 —— 风也变急了,吹得玉米秆东倒西歪。“得先给徒长苗掐尖,再绑支架!” 王二愣子喊着,列国农夫立刻分成 “控徒长组”“绑支架组”“喷壮秆液组”:秦国汉子全去掐玉米苗尖,按古卷说的 “掐去顶芽半寸”;楚国农妇负责绑支架,绳扣留松不勒秆;鲁国田夫守着液壶,给绑好支架的苗喷壮秆液,半点不耽误。
公孙矩跟着控徒长组忙活,见张大哥掐尖时总掐太多,赶紧递过块竹片:“按古卷说的,用竹片量着掐,只去顶芽,别伤旁枝,旁枝能长穗!” 另一边,孟春发现豆蔓缠错了支架,有的缠在玉米秆的徒长枝上,“这要是不松,徒长枝断了,豆蔓也会掉!” 她和几个农妇小心解开豆蔓,重新缠在结实的主秆上,还喷了点壮秆液。小石头也没闲着,他守在测量环旁,帮着测掐尖后的秆粗:“王大叔,这株掐尖后,节旁要长新枝啦!”
刚绑完半亩支架,雨点就砸了下来。众人躲进田边的草棚,却发现有几株玉米苗没来得及绑支架,已被风吹倒在泥里。“这要是扶晚了,秆会烂在泥里!” 刘婶急得直跺脚。公孙矩翻出《小暑苗壮要》,指着 “倒苗急救法”:“用竹片撬起苗根,别拽秆,扶直后在根部培土,再浇点壮秆水,秆能重新长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青史照山河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史照山河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