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青娘一声令下,几个人合力把木牌挂上。雨水顺着木牌的边缘流下,把字迹洗得更加清晰。
路过的人纷纷驻足。有人好奇,有人怀疑,也有人低声议论:“这就是那个要统一标准的合作社?”
青娘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目光。她知道,这木牌不仅是给别人看的,也是给自己看的。
八
中午,雨势稍歇。青娘把小铺简单收拾了一下,摆上一张茶桌,三只白瓷杯,和一个写着“标准样”的木盒。她没有请人,也没有宣传,只在门口贴了一张纸——“今日只做一件事:看标准。”
第一个进来的是一个挑夫,浑身湿透。青娘给他倒了一杯温水,又把“标准样”打开给他看。
“我们采的茶,要这样干净。”她用镊子拨了拨,“你帮人挑茶下山,见得多。你觉得这样的茶,客人会喜欢吗?”
挑夫认真看了一会儿,点头:“喜欢。这样的茶,看着就顺眼。”
“那你以后帮我们挑的时候,也帮我们看一眼。”青娘笑,“不干净的,不收。”
挑夫咧嘴笑:“好。”
九
下午,来了一个城里的茶客,穿着长衫,手里提着鸟笼。他是听说这里挂了新牌子,特地绕路来看看。
“你们这‘直采’是什么意思?”他坐下,打量着桌上的茶具。
“就是我们自己到山里收自己的茶,按我们的标准。”青娘给他泡了一杯“标准样”,“您尝尝。”
茶客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茶。香清,水细。”
“我们不追求‘最香’,我们追求‘最稳’。”青娘解释,“香会骗人,水不会。”
茶客点头:“说得好。我买一点。”
青娘微笑:“抱歉,今日只看标准,不卖茶。等我们的第一批直采完成,会通知您。”
茶客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有意思。那我等你们的通知。”
十
傍晚,雨又下起来。小铺的门口积了水,倒映着木牌的影子。青娘坐在屋里,翻看着今天的登记本。上面记着来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疑问和建议。
“青娘,”沈行舟把一盏热茶递给她,“你今天做得很好。”
“我们只是开始。”青娘接过茶,“真正的‘山雨’,还在后头。”
“那我们就准备好伞。”沈行舟笑了笑,“你说,我们就做。”
青娘看着他,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安定感。她知道,无论雨多大,只要他们站在一起,就不怕。
十一
夜深了,雨还未停。青娘躺在小铺的木床上,听着雨点打在瓦檐上的声音,像一首没有尽头的曲子。她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这几天的事——标准培训、备案说明、木牌挂牌、茶客来访……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在为一场更大的风暴做准备。
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起身,从包里取出茶路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
“山雨欲来,不必怕。标准是伞,诚信是灯。”
她合上笔记,窗外的雨似乎小了一些。她闭上眼睛,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十二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得小铺门口亮堂堂的。青娘打开门,深吸一口雨后的空气,清新得让人心头一振。
“青娘!”阿福从远处跑来,手里挥舞着一封信,“城里来的信!”
青娘接过,拆开一看,是陆砚写的。信里说,城里的试茶会准备得差不多了,问她是否能在一周后举行,还说有几位名士愿意来做“见证人”。
青娘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好!”
她转身对沈行舟说:“我们一周后回城开试茶会。”
“那山里的事?”沈行舟问。
“交给周老和组长们。”青娘看向周老,“周老,您看行吗?”
周老点头:“行。你们放心去。山里有我。”
十三
中午,青娘和沈行舟一起回山,准备把回城的事安排好。路过北坡时,她特地停下来,看了一眼他们的“再培训”成果。茶农们已经能熟练地挑出鱼叶和老叶,茶样干净了许多。
“青娘,你看,这样行了吗?”一个茶农把茶样递过来。
青娘接过,满意地点头:“行了。记住,标准不是一天的事,是每一天的事。”
茶农们齐声应道:“记住了!”
十四
傍晚,青娘站在茶园的最高处,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金色的山峰。雨后的茶园格外清新,叶片上挂着水珠,像一颗颗小小的镜子,反射着阳光。
“青娘,”沈行舟走到她身边,“你说,我们的茶会被更多人喜欢吗?”
“会的。”青娘转头看他,“因为我们不只是在卖茶,我们在卖‘标准’和‘诚信’。”
沈行舟点头:“那我们就一直这样做下去。”
“一直做下去。”青娘重复了一遍,像是在对他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十五
回城的前一天,青娘把合作社的“临时约定”重新抄写了一遍,贴在小铺和木屋的墙上。她又把采收记录、分级记录和标识样本整理成册,交给周老和各位组长。
“这是我们的‘规矩’。”她认真地说,“无论我在不在,都要按这个来。”
“放心吧。”周老接过册子,“有我在,标准就在。”
青娘笑了:“有您在,我更放心。”
十六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沈行舟背着简单的行装,踏上了回城的路。雨后的山路虽然湿滑,但空气清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得路面斑驳陆离。
“青娘,等试茶会结束,我们还要回来。”沈行舟说。
“当然。”青娘点头,“我们的根在这里。”
他们并肩而行,脚步声在山间回响。青娘知道,真正的“山雨”还没到,但她已经准备好了伞。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