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的青石村,总被一场场急雨缠得没了脾气。青娘刚把最后一匹野艾青布晾上竹竿,豆大的雨珠就砸在了布面上,溅起的水渍晕出浅淡的绿痕,像极了春日里溪边初生的苔衣。她慌忙搬来木梯,踮着脚把布往屋檐下挪,粗布裙摆扫过墙角的艾草堆,带起一阵清苦的香气——这是她三天前刚从后山采来的新料,原本想着晾干了再染两匹布,给村西的王阿婆换些治咳嗽的草药,如今倒先被雨水打湿了大半。
“这鬼天气,真是要断人活路。”青娘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心里暗暗犯愁。自上次用野艾染布证了清白,村长赵老栓虽没再找她麻烦,却暗地里嘱咐了村里的药铺和粮店,少收她用布换来的东西。前几日她拿一匹青布去换糙米,李掌柜支支吾吾了半天,只给了往常一半的量,还低声劝她:“青娘啊,不是我不肯帮你,是赵村长说了,你那布‘邪性’,怕沾了晦气。”
这话听得青娘又气又无奈。她知道赵老栓还惦记着她的染布方子,只是上次当众验布时,货郎陈三柱带着邻村的几个绣娘来撑场,又有王阿婆拿着穿了三年都没褪色的青布作证,村长才没敢再提“沉塘”的事。可明的不行来暗的,如今她染布换物的路,是越来越难走了。
正愣神间,院门外忽然传来“咚咚”的敲门声,伴着一阵熟悉的吆喝:“青娘在家吗?我是陈三柱!”
青娘眼睛一亮,连忙跑去开门。雨幕中,陈三柱披着一件油布雨衣,肩上扛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袱,裤脚全湿透了,沾着泥点。他见了青娘,咧嘴一笑,把包袱往门里一递:“快接着,这是你托我在县城带的明矾,还有两斤细盐——你说染布要用来固色,我特意找杂货铺老板挑的好货。”
青娘接过包袱,触手冰凉,里面的明矾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一点没受潮。她心里一暖,连忙拉着陈三柱进屋:“快进来躲躲雨,我给你烧碗姜茶暖暖身子。”
灶房里,柴火噼啪作响,水壶冒着白气。陈三柱坐在小板凳上,看着青娘熟练地切姜、煮茶,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几匹青布上,忍不住赞叹:“你这野艾染的布,真是越看越稀罕。上次我把你那匹‘驱虫青’带到县城,布庄的周老板盯着看了半天,问我能不能多带些货,说城里的太太小姐们就喜欢这种特别的颜色。”
青娘手里的动作一顿,抬头看向陈三柱:“周老板真这么说?他愿意收我的布?”
“怎么不愿意?”陈三柱喝了口姜茶,咂咂嘴,“周老板说了,你这布不仅颜色特别,还能驱虫,夏天铺床最舒服。就是他担心量少,问你能不能每月固定给他送二十匹,价钱好商量——比在村里换粮划算多了。”
这话像一道光,照进了青娘连日来的愁绪里。她早就想过把布卖到县城,可一来没门路,二来担心村长从中作梗,一直没敢行动。如今有陈三柱牵线,又有周老板主动要货,这岂不是摆脱村里困境的好机会?
可转念一想,青娘又犯了难。她现在每次染布,都要自己去后山采艾草,一天顶多采够染两匹布的量,要是每月要送二十匹,原料根本不够。而且村里的艾草就那么多,采得多了,后山的草怕是要被采光,到时候连现有的染布生意都做不成。
“怎么,你有难处?”陈三柱看出了青娘的犹豫,放下茶碗问道。
青娘点点头,把原料不够的事说了。陈三柱摸了摸下巴,沉思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我倒有个主意。前几天我去邻村送货,见他们村外的荒坡上长了大片的野艾,比咱们后山的还茂盛。那荒坡是无主的地,谁都能采。你要是愿意,咱们可以去那边采,要是采得多了,还能雇几个邻村的妇人帮忙,给她们些粮食或者碎布当工钱,这样原料不就有了?”
青娘心里一动。邻村离青石村有十里地,来回要走两个时辰,确实远了些,但只要能弄到原料,这点辛苦算什么。而且雇人帮忙,还能给邻村的妇人添些生计,她们肯定愿意。这样一来,不仅原料的问题解决了,还能多染些布,除了给周老板供货,剩下的还能在村里换些急需的东西。
“这主意好!”青娘高兴得差点打翻手里的姜茶,“只是雇人的话,工钱怎么算才合适?”
“这个简单。”陈三柱笑了笑,“邻村的妇人大多在家闲着,你给她们每天两斤糙米,或者半匹碎布,她们肯定乐意。咱们可以先去跟她们说清楚,采回来的艾草要挑干净,不能有杂草,要是采得好,还能多给些工钱。这样既保证了原料的质量,又能让她们愿意长期帮咱们采。”
青娘点点头,觉得陈三柱想得真周到。她又想起村里的情况,犹豫着说:“只是……赵村长那边,会不会又找事?要是知道我要往县城卖布,他怕是要阻拦。”
提到赵老栓,陈三柱的脸色沉了沉,随即又舒展开:“你放心,这次咱们走大路,绕开青石村的村口,直接去邻村采艾草,再从邻村去县城。赵老栓就算想找事,也抓不到把柄。而且周老板在县城有些名气,要是赵老栓敢去县城捣乱,周老板肯定不答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