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窝棚惊现无头女尸
2003年6月2日清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公盖营村西一公里的荒地上,牧羊人老杨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经过那片废弃的窝棚。腐臭的气味顺着风钻进鼻腔,比夏日草原上的牲畜粪便味更刺鼻。他皱着眉绕到窝棚后墙,那股味道愈发浓烈,像是某种动物尸体腐烂到极致的气息。
窝棚是牧民临时歇脚用的,用黄土和麦秆搭成,早已无人使用。破洞的帆布门帘被风掀起一角,老杨犹豫了一下,还是推开门走了进去。光线昏暗的窝棚里,干草堆旁的地面上趴着一个人形物体,穿着深色裤子,上半身被一块破旧的麻袋片盖着。
腐臭味的源头就在这里。老杨壮着胆子用牧羊棍挑开麻袋片,惊得后退三步——那是一具没有头颅的女尸,颈部切口参差不齐,暗红色的血渍已经发黑凝固在地面上。他连滚带爬地冲出窝棚,羊群也被惊得四散,他颤抖着摸出老旧的翻盖手机,拨通了镇上派出所的电话。
土右旗公安局的警车在半小时后抵达现场。刑侦队队长张海峰带着技术人员封锁了窝棚周围五十米范围,警戒线在空旷的草原上显得格外刺眼。法医老李蹲在尸体旁,戴着双层手套的手轻轻翻动尸体:“女性,年龄大概在25到30岁之间,死亡时间初步判断在3到5天前。颈部创口边缘有锯齿状痕迹,像是被钝器反复切割造成的。”
尸体穿着蓝色牛仔裤和白色T恤,T恤上沾着大量泥土和血迹。技术人员在窝棚角落发现了一把生锈的斧头,斧刃上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经初步检测有人类血液反应。“这把斧头应该就是分尸工具,”张海峰指着斧头上的缺口,“刃口有多处崩裂,符合反复切割骨骼的特征。”
现场没有发现死者的头颅,也没有身份证明。技术人员在牛仔裤口袋里找到一枚褪色的蝴蝶形状发卡,除此之外,窝棚里只有散落的干草和几个空酒瓶。“凶手很可能是在别处杀人,再将尸体运到这里分尸抛尸的,”张海峰看着窝棚外的车轮印,“地面有碾压痕迹,轮胎花纹是载重卡车的类型。”
警方在附近展开拉网式搜查,重点排查废弃的窑洞和沟渠。6月17日,距离窝棚18公里外的萨托公路18公里处,一名修路工人在路边的排水沟里发现了一个黑色塑料袋。打开后,里面装着的正是一颗女性头颅,面部已经高度腐烂,但能看出死者生前有过挣扎痕迹,眼睑和嘴唇部位有明显淤青。
经DNA比对,头颅与窝棚里的尸体属于同一人。法医通过牙齿记录和面部骨骼还原,初步确定死者名叫王某某,28岁,是附近萨拉齐镇的居民,在镇上开了一家小超市,已经失踪一周。她的丈夫在外地打工,最后一次联系是5月27日晚上,王某某在电话里说“要去见一个老朋友”,之后便失联了。
“老朋友?”张海峰在案情分析会上敲着桌子,“这个‘老朋友’很可能就是凶手。王某某社会关系简单,除了超市顾客,平时来往的都是亲戚。我们要排查她所有的男性熟人,尤其是有卡车的。”
然而,排查工作陷入僵局。王某某的丈夫有不在场证明,她的亲戚也都没有作案时间。那把在窝棚里发现的斧头,经调查是附近牧民丢失的,半年前就不见了,镇上很多人都知道这把斧头的存在。
案件似乎走进了死胡同,直到北京警方的一封协查通报传来,让这起草原碎尸案与三年前的一桩悬案联系到了一起。
二、跨区线索:相似的作案手法
2003年7月,土右旗公安局收到稗荆市公安局十井珊分局的协查请求:2001年8月,十井珊曾发生一起类似的杀人碎尸案,一名27岁的女性被杀害后分尸,头颅与躯干被分别抛弃在不同地点,凶手同样使用钝器分尸,且死者生前遭受过侵犯。
“两起案件的作案手法高度相似,”张海峰拿着稗荆警方传来的卷宗,手指点在照片上,“都是年轻女性受害者,都是死后被分尸,头颅和躯干分离,抛尸地点都选择在偏僻的野外或公路旁。”
更关键的是,北京案件中,凶手在死者体内留下了DNA痕迹,而土右旗案中,技术人员在王某某的T恤领口内侧提取到了少量男性皮肤组织,经检测与北京案凶手的DNA分型部分吻合。“这说明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老李推了推眼镜,“凶手有跨区域作案的习惯,而且懂得清理现场,但总会留下微小的痕迹。”
稗荆警方提供的线索显示,2001年的受害者是一名服装店店员,失踪前曾与一名姓张的男子有过接触,该男子当时在十井珊开货车,后来不知去向。“张某,35岁,内蒙古人,户籍地就在土右旗附近的固阳县,”张海峰看着协查通报上的信息,眼睛亮了起来,“他有重大作案嫌疑!”
警方立即调取张某的资料:张某某,1968年出生,曾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两年,2000年刑满释放后在十井珊开货车拉货,2001年稗荆案发后就辞掉工作,返回内蒙古,之后便失去了踪迹。“他在土右旗有个远房叔叔,我们去那里摸排。”张海峰当即带队前往固阳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案要案详情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