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渊之光"监测站的全息屏上,代表珊瑚礁的绿色光点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林深盯着这幅不断延展的"海底森林"图,手指在控制台上轻轻划过:"三个月,覆盖率从5%到28%。这在深海生态修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速度。"
苏念调出对比数据:"不止是面积。珊瑚的钙化速率提升了40%,多样性指数增加了三倍。更重要的是……"她放大某片区域,"看这些发光的斑点,是珊瑚幼虫的自然扩散。它们开始自主繁殖了!"
王雪抱着刚出生的侄女走进来,婴儿的小手上戴着个贝壳手环:"我姐说,这叫'深海传宗接代'。大虫子看到珊瑚繁殖,昨晚兴奋得整晚发光,整个热泉区都亮如白昼。"
周川扛着声呐设备进来,脸上带着罕见的兴奋:"监测到异常声波!不是生物的信号,是……什么的?"
"蛟龙-XVIII"号下潜时,舱内回荡着奇妙的低频嗡鸣。林深戴上特制耳机,立刻听出这声音的规律——是珊瑚幼虫附着在基质上的声音,亿万次轻微的"咔嗒"声汇聚成一片海洋般的交响。
"这是……生命的合唱。"苏念的声音带着震撼,"它们在交流,在同步生长,在构建整个生态系统。"
探照灯照亮的海底,已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主礁体已有两米高,枝状珊瑚、脑珊瑚、蘑菇珊瑚层层叠叠,形成了复杂的立体结构。色彩斑斓的热带鱼穿梭其间,小丑鱼在海葵里探头探脑,连向来只在浅海活动的蝴蝶鱼都出现在这里。
而这一切的中心,那只巨型生物正悬浮在珊瑚礁上方。它的甲片已完全恢复虹彩光泽,触须上的发光息肉有序排列,像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随着它的摆动,整片珊瑚礁发出不同频率的嗡鸣,像在演奏一曲深海的交响乐。
"它在指挥。"王雪指着生物,"看那些珊瑚,它们随着生物的节拍在生长!快的地方长骨架,慢的地方长触手,整个礁体在它的指挥下有序扩张。"
林深仔细观察,果然发现珊瑚的生长节奏与生物的发光频率完美同步。生物的发光息肉每闪烁一次,附近的珊瑚就完成一轮细胞分裂。这不是简单的共生,是精密的"生态指挥"。
"它在教珊瑚如何高效生长。"苏念快速记录,"通过光信号和声波信号,协调整个礁体的发育。这是最高级的生态工程。"
生物突然转向潜水器。它的触须轻轻触碰一株新生的鹿角珊瑚,那株珊瑚立刻开始快速生长,在观察窗前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
"礼物。"林小川兴奋地说,"它在教我们珊瑚的快速生长技术!"
返航时,月光洒在甲板上。王雪抱着女儿,指着远处的海面:"你们听,大海在唱歌。"
林深侧耳倾听,果然听见细微的嗡鸣从深海传来。那不是单一的生物发声,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和声——珊瑚的生长声、鱼类的游动声、浮游生物的碰撞声,汇成了一曲生命的交响。
"它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林深说,"不止是珊瑚,还有各种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它在创造一个能够自我维持、自我繁衍的深海家园。"
周川擦着设备上的海水:"最神奇的是,孩子们发现珊瑚礁的声波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现在这片海域的初级生产力提升了60%,整个食物链都在变得更丰富。"
苏念补充:"更重要的是,这个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上周的热泉温度波动,其他区域的珊瑚都受到了影响,这里的却几乎没有变化。生物的指挥系统能及时调整,保持生态平衡。"
林深望着海平线。风里有咸腥,却满是希望。他想起王强临终前的话:"别恨他们,恨会变成新的垃圾。"如今,这句话有了最完美的诠释——比修复更伟大的,是创造;比守护更珍贵的,是传承。
三个月后,"深渊之光"监测站迎来了首批国际考察团。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海洋学家聚集在这里,见证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深海生态修复案例。
"这简直是个奇迹。"英国剑桥大学的海洋生态学教授惊叹,"两年前这里还是死寂的海沟,现在却有了完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你们的方法是什么?"
王雪代表团队介绍:"不是我们,是它。"她指向全息屏上生物的影像,"是这只生物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然协作。我们只是提供了初始条件,剩下的,是它用自己的方式,指挥整个生态系统重建。"
考察团的专家们围着生物的影像,议论纷纷。有人质疑:"生物怎么能'指挥'生态系统?"
苏念调出数据:"看这些声波图谱。生物通过特定频率的发光和声波,协调珊瑚的生长节奏、鱼类的分布、浮游生物的数量。这不是指挥,什么是指挥?"
最震撼的是林小川展示的珊瑚"交响乐"录音。当这段包含亿万次微小声响的录音播放时,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每个人都仿佛听见了生命的合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