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红柳菌丝网络与萨赫勒固沙草网络产生跨区域共振!”
陈昭的声音从量子计算机前传来,白发下的眼睛亮得像发现了新星。全息屏上,两条淡蓝色的光带正跨越数千公里,在虚拟空间中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左边是敦煌红柳的菌丝星图,右边是非洲固沙草的根系网络,交汇处泛起复杂的虹彩波纹。
苏念站在他身后,腕间的银锁与屏幕上的光网产生共鸣,微微发烫。这是“生命互联网”启动的第一个里程碑——相隔万里的两个修复区,通过深渊基因的“线”,实现了首次跨区域信息交换。
“它们在'对话'。”陈昭调出数据分析,“红柳菌丝在教固沙草如何应对干旱,固沙草的根系网络在帮红柳抵抗风沙。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共享,是生存策略的深度交流。”
通讯器突然响起蜂鸣。
是肯尼亚的生态学家凯瑟琳:“苏博士!我们这里的固沙草出现新变化!它们的根系开始分泌类似敦煌红柳的酶,能更有效地锁住水分。而且……它们长高了!”
卫星影像显示,肯尼亚的固沙草田里,原本半人高的草甸现在长到了一人多高,叶片更宽大,绒毛更浓密。当地牧民的视频里,孩子们在草丛中追逐,笑声像银铃:“草更高了,羊吃得更多了!”
苏念笑了。
她想起林深说过的话:“生命互联网不是冰冷的连接,是温暖的对话。”当敦煌的红柳教肯尼亚的固沙草抗旱,当非洲的根系帮敦煌的菌丝固沙,这种跨越地域的“互助”,正是生命最本真的智慧。
与此同时,太湖的监测站传来新数据。
“苏博士!太湖的银鱼群开始洄游到长江口了!”小夏的声音充满兴奋,“它们带回了新的微生物群落,正在帮助长江口的湿地净化水质!”
全息屏切换画面。
长江入海口,成群的银鱼在清澈的水中游弋,它们的尾鳍搅动着水流,将太湖带来的有益菌群扩散到更广阔的区域。湿地里的芦苇长得更茂盛,招潮蟹的洞穴密密麻麻,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生命互联网'的第二个节点。”林深的视频通话接入,身后是“探索者号”的生态模拟舱,“银鱼群不仅是修复成果,更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它们把太湖的修复经验带到了长江口,帮那里的湿地更快恢复。”
苏念望着屏幕上的长江口影像,忽然明白了什么。
那些游弋的银鱼,不只是鱼,是信使;那些扩散的菌群,不只是微生物,是知识;整个“生命互联网”,其实是地球生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一部“共生教科书”。
深夜,团队在敦煌研究院整理数据。
周川推门进来,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苏博士,您看这个——”他调出亚马逊雨林的最新监测数据,“那里的树冠覆盖率回升到95%了!而且,它们开始向周边地区'输出'氧气,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氧吧!”
陈昭调出全球生态网络图。
红色的线条连接着各个修复区:敦煌的红柳、肯尼亚的固沙草、太湖的银鱼、亚马逊的雨林、北极的发光菌……这些曾经孤立的修复点,此刻正通过深渊基因的“线”,编织成一张覆盖全球的“生命互联网”。
“最神奇的是能量流动。”陈昭的声音带着敬畏,“亚马逊雨林产生的氧气,通过大气循环滋养着非洲的草原;北极的地热为格陵兰岛提供能源;太湖的净化水流进长江,最终汇入大海……整个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会呼吸的生命体。”
苏念的掌心印记发烫。
这次不是记忆,不是回应,是“领悟”——深渊文明馈赠的终极礼物,不是技术,不是能源,是让地球重新学会“作为一个整体”活着。那些曾经被人类割裂的生态系统,此刻正通过基因的“线”,重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网络。
“我们在见证历史。”林深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联合国正在讨论,要将'生命互联网'写入《地球宪章》,作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法律依据。”
三天后,苏念回到北京。
一场特殊的“生命互联网”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球的生态学家、科学家、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个正在形成的全球生态系统。
“有人问,'生命互联网'是什么?”苏念站在聚光灯下,身后的大屏播放着全球修复区的实时影像,“它不是机器,不是程序,是地球生命用几十亿年时间写就的'共生代码'。深渊文明没有'创造'它,只是帮我们'重启'了它。”
台下掌声雷动。
凯瑟琳代表非洲团队发言:“固沙草学会了红柳的抗旱术,我们的草田产量提升了50%。这不是魔法,是生命本就知道如何互相帮助。”
亚马逊部落的代表通过翻译器说:“雨林的树学会了分享氧气,我们部落的呼吸更顺畅了。这不是科技,是森林在照顾我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