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舱的探照灯划破7000米深的黑暗时,林深看见海沟西侧的岩壁上,正流淌着一条银蓝色的“河”。那是无数磷光虫首尾相接形成的光带,虫体半透明的腹部映着海沟底部的地热喷泉,像把熔化的星辰浇铸在了岩壁褶皱里。更奇特的是,光带的走向与“深海一号”当年的失踪航线完全重合。
“是穹顶在标记安全航道。”苏念放大全息屏,指着光带边缘那些呈菱形排列的发光点,“那些是成年穹顶的附肢末端,它们用吸盘固定在岩壁上,身体弯曲成弧形,刚好为磷光虫搭建出‘护栏’。你看光带的宽度,恰好能容纳一艘潜水舱通过。”
话音未落,潜水舱突然被一股温和的水流推送着,缓缓汇入光带。林深注意到,磷光虫的发光频率正在变化——每当舱体靠近,虫群便会瞬间变暗,留出中间的通路;等舱体驶过,又立刻亮起,仿佛在为后续的“访客”重新标记轨迹。“这是动态导航。”他操控机械臂触碰岩壁,指尖传来细微的震颤,“穹顶在通过附肢传递震动,指挥磷光虫调整光带形态。”
光带中段突然出现一处断层,地热喷泉在此处喷涌得格外剧烈,高温水流让海水泛起白雾。就在潜水舱准备绕行时,断层两侧的穹顶附肢突然向中间弯曲,无数磷光虫顺着附肢爬向断层,用身体织成一张发光的“桥”。桥面上,虫体排列出类似航标的图案,箭头直指喷泉最薄弱的缝隙——那里正是当年“深海一号”穿越地热区的捷径。
“它们记得每一艘经过的船。”叶岚的银线刺入一只磷光虫,屏幕上立刻解析出虫体内储存的声波印记,“这只虫的记忆里,有‘深海一号’的引擎声;那只则记录着三年前科考船的声呐频率。穹顶把磷光虫变成了‘活的航测仪’,每只虫都是一个移动的信号塔。”
当潜水舱驶过断层,林深发现光带两侧的岩壁上,布满了人类留下的痕迹:有“深海一号”船员刻下的水位标记,有科考队钉入的金属采样管,甚至还有上世纪探险家投放的漂流瓶——瓶身已被穹顶分泌的黏液包裹,变成了光带边缘一颗温润的“琥珀”。而穹顶的附肢正缠绕在这些物件周围,像在守护一串珍贵的项链。
扩写:磷光虫的“记忆编码”
磷光虫的发光机制远比想象中复杂。苏念采集了一只虫体样本,在显微镜下看到其腹部有三层发光细胞:外层负责发出基础蓝光,对应海沟的“背景照明”;中层细胞能根据外界光线调整亮度,类似人类的瞳孔调节;最内层的细胞则会分泌一种荧光蛋白,这种蛋白能记录接触到的声波频率,再转化为特定的发光图案——就像生物版的“声呐记录仪”。
“你看这只虫的发光轨迹,”苏念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它刚才接触到潜水舱的引擎声后,发光图案变成了与引擎频率一致的锯齿状。而旁边那只没接触过引擎的虫,发光是平滑的弧线。这说明它们能主动‘编码’记忆,而不是被动反射光线。”
更神奇的是磷光虫的“群体协作”。叶岚通过银线连接了十只虫体,发现它们能通过腹部的细毛传递电信号,快速同步发光频率。当潜水舱播放“深海一号”的引擎录音时,整段光带突然集体闪烁出相同的锯齿波,仿佛一群歌手在合唱一首老歌。“这是分布式记忆。”叶岚解释道,“单只虫的记忆有限,但当它们连接成光带,就能拼接出完整的航线记录,就像人类的云存储系统。”
在光带终点的岩壁洞穴里,林深发现了磷光虫的“孵化室”。无数幼虫吸附在一块金属板上,板上刻着“深海一号”的船徽——幼虫的发光图案竟与船徽完全一致。“穹顶会把人类物件上的纹路‘教’给幼虫。”苏念看着幼虫们同步闪烁出船徽的轮廓,“这种记忆能通过基因传递,也就是说,即使最初的磷光虫死亡,它们的后代也能继续标记这条航道。”
最触动林深的,是一只腹部嵌着半片指南针的磷光虫。指南针的金属轴已经锈蚀,但虫体发光时,会特意避开锈蚀的部分,让完整的指针图案始终清晰——仿佛在说:“我记得你原本的样子。”
第一百一十六章 磷光航道(扩写版)
潜水舱的探照灯穿透7000米深海的幽暗,林深盯着舷窗外那条银蓝色的光带,突然发现“光带”并非连续的一片,而是无数细小的光点在流动——凑近了才看清,每粒光点都是一只半透明的磷光虫,身长不足半厘米,腹部亮着幽蓝的光,正首尾相接地沿着岩壁爬行,像一串会动的星辰项链。
“它们在模仿‘深海一号’的航线。”苏念的声音带着惊叹,她放大全息屏,光带的走向与当年沉船报告里的轨迹重合度高达98%。更惊人的是光带的“智能”:当潜水舱速度加快时,前排的磷光虫会立刻加速爬行,后排的则放慢速度,自动拉开间距,避免光带因拥挤而断裂;当遇到地热喷泉的高温区,虫群会瞬间收缩成一束细线,从喷泉缝隙中穿过,等安全后再重新展开成宽幅光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巨型生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