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缓缓合上纸页,指尖久久停驻在“错两处”三字之上,仿佛要从中抠出更深的真相。窗外暮色渐深,风穿廊而过,吹动帘幕一角,送来一丝初秋的寒意。
她起身,缓步走向书架,脚步沉稳,每一步都似踩在命运的节点上。抽出一本尘封已久的卷宗,封面无题,唯有编号“第52章”。翻开内页,一页泛黄纸张静静躺在其中——正是当年截获的密信副本,上面赫然写着:“边关守备松懈,可速动。”
七个字,看似寻常,却暗流涌动,杀机悄然蛰伏其间。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枚埋藏在静默中的利刃,表面平静无波,实则寒光隐现。它们并不张扬,也不喧哗,只是静静地排列在那里,仿佛一场无声的预兆,等待着某个瞬间被唤醒。风未起时,无人察觉;可一旦念出,便如咒语开启,杀意弥漫,步步紧逼。这七个字,不是警告,胜似警告;不是刀剑,却比刀剑更冷。它们不疾不徐,却已划破空气,直指人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言语未落尽,命已悬一线。
此刻,她将凌霄密报与这份旧密信并排置于案上,目光来回扫视,如同织女引线,将散落的丝缕一一串联。一边说边防空虚,一边谎报敌军压境,两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呼应——目的只有一个:逼她调兵离京!
一旦主力部队向南方撤退,京城的防御力量必将大幅削弱,届时城防空虚,局势动荡,正是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
她又取出云岫签收的货品名录,指尖缓缓滑过一行行记录,最终停在“齐记布庄”四字上。这家铺子表面经营丝绸绸缎,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实则早在五年前便已被查出曾为玄国传递密令。虽经整顿,名义上已归朝廷监管,但她始终未曾真正信任。
如今,三皇子刚回京不足七日,此庄便以“贡品”名义送了一批绣品入宫,时间之巧,路径之密,绝非偶然。她命人彻查这批货物,发现其中一件云锦夹层中藏有一张极薄油纸,上印模糊路线图,指向京畿西南一处废弃驿站——正是当年叛军秘密集会之地。
更让她警觉的是百姓的反应。
三皇子归京的那一天,东华门外早已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欢呼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锣鼓齐鸣,震天动地。有人挥舞着彩旗,有人高呼其名,甚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巍巍地焚香跪地,老泪纵横,口中喃喃称他为“救世之主”。这般场面,哪里还像是一场寻常的将士凯旋?分明已演变成一场万民拥戴、举城同庆的盛典。若只是普通的返朝仪仗,何至于激起如此浩大的民情?显然,早在数日之前,便有心人悄然散布消息,广邀各地士绅名流,组织百姓夹道相迎,精心策划每一处细节,只为将这场本应低调入宫的行程,渲染成一场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盛大亮相。那喧腾的人潮、整齐的呼喊、连绵不绝的香火与礼乐,并非一时兴起的自发之举,而是层层铺排、步步引导的结果。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凯旋而归的皇子,更是一个被推上民意高台的象征——仿佛天下苍生的希望,尽数寄托于他归来的这一刻。
她坐在灯下,思绪如江河奔涌,层层推进。
这是一盘双线并进的棋局。
外线由三皇子亲自布局,以虚假军情向朝廷施加压力,刻意营造边境告急的假象,诱使中枢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决策;内线则通过民间舆论的暗中煽动,配合宫中内应悄然传递消息、散布疑云,逐步动摇君主的威信,瓦解朝臣对皇权的忠诚之心,从内部侵蚀统治的根基。
外部制造战事危机,内部策动人心离散,内外相互呼应,虚实交错并行。谣言与密谋交织,局势迷雾重重,目的唯有一个——在混乱中打开权力更迭的缺口,于动荡之际悄然攫取至高权柄。
想到此处,她转身走向紫檀木柜,拉开最底层抽屉,取出一封从未拆启的密报。信封密封完好,火漆印记清晰,署名处仅有三个字:百里爵。
这是半月前,那位隐居南山的老谋士私下递来的线索。当时她正忙于应对南方水患,未能及时细读。如今重看,字字惊心:
“玄国近拟‘假战逼和’之策,即伪造边境冲突,诱使大胤主动议和或调防,从而打乱部署,伺机突袭。此策曾在十年前试用,因我方早有防备未成。今闻其再度启用,恐已在途。”
她当时以为不过是旧策复提,未加重视。如今看来,此策竟已被付诸实施,而执行之人,就在她眼前——三皇子玉明照。
她将三份文书并列于案:凌霄密报、三皇子奏本、百里爵旧笺。一字排开,如同三把钥匙,终于打开了同一把锁。
烛火在静夜里轻轻摇曳,昏黄的光晕随着微风起伏不定,映照在纸面上,光影斑驳,宛如水波荡漾。那一页泛黄的绢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字迹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似有低语在耳畔悄然回响,诉说着不可言说的宿命与机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女帝驭心:皇夫谋天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