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至公元226年深秋,刘备大军围困建业已近两月,攻势渐疲。长江湿冷的雾气弥漫,营中不时传来士卒压抑的咳嗽声。水土不服、疫病滋生,加上吴军坚壁清野的顽强抵抗,使得原本高昂的士气如同被雨水浸湿的柴薪,难以点燃。
蜀帝行在中军大帐内,炭火盆驱不散沉重的气氛。刘备面带忧色,形容略显憔悴,他环视身旁最核心的几位谋臣——诸葛亮、庞统,以及心腹老臣糜竺、简雍、伊籍。
“众臣”刘备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我军围城日久,将士疲敝,江南瘴疠之气,非北地士卒所能久耐。今已入秋,若再拖延,待到寒冬,粮道艰难,士卒冻馁,恐生大变。陆逊坚守不出,耗我锐气,长久下去,非良策也。莫非……真要无功而返?” 话语中充满了不甘与焦虑。
刘长明轻摇羽扇,眉头微蹙:“陛下所虑极是。孙权据江东三世,根深蒂固,民心附焉。我大军远征,利在速战。今顿兵坚城之下,锐气渐消,而江东豪强犹在观望,甚至暗中助吴。若不能速决,待其缓过气来,或北岸曹魏再生变故,则我军危矣。必须设法,诱使陆逊、孙权出城决战,一举定乾坤!”
然而,如何才能让龟缩不出、意志坚定的陆逊主动出击呢?帐内一时陷入沉默。
片刻后,庞统猛地抬起头,那双锐利的眼睛里闪烁着危险而炽热的光芒:“陛下,丞相!统有一计,或可行险一搏!”
“哦?士元快快讲来!”刘备急道。
“诈降!”庞统吐出两个字,语速极快,“陆逊多谋,孙权多疑,寻常诱敌之法绝难奏效。唯有令其深信我军内部生变,主危军乱,且有巨大利益可图,方能诱其倾巢而出!统愿亲往建业,假意投诚,告以陛下……陛下病重危殆,军中无主,诸葛亮与诸将争权,军心涣散,布防空虚!并献上精心伪造之兵力布防图,指其薄弱之处,引其来攻!彼时,我预设埋伏,以逸待劳,必可一举破之!”
此计可谓胆大包天!刘备闻言,脸色骤变,霍然起身:“不可!绝对不可!士元乃朕之股肱,兴复汉室不可或缺之才!建业城早晚可下,朕岂能让你亲身犯此奇险?此去九死一生,万一有失,朕心何安?此议作罢!” 刘备语气坚决,充满了对庞统的爱护。
庞统却激动起来,争辩道:“陛下!岂不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能以此计破吴,则江东可定,天下三分之势顿改!此乃奠定帝业之千秋功绩!统一介寒士,得遇陛下,委以重任,纵粉身碎骨,亦在所不辞!岂可惜身而误国大事?”
君臣二人争论不休,刘长明在一旁沉吟不语,显然也在权衡此计的巨大风险与潜在收益。
就在此时,一个平静却带着决绝意味的声音响起,打破了争执:
“陛下,丞相,庞军师。此计……或可由竺前往。”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一直沉默旁听的糜竺,缓缓站起身。他年事已高,身形略显佝偻,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和坚定。
“子仲?”刘备讶异。
糜竺撩起衣袍,跪倒在地,声音沉痛而恳切:“陛下!庞军师乃国士之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来辅佐陛下平定天下,非他不可!岂可轻涉险地?反观竺……罪臣之身,实无颜立于此地!”
他抬起头,眼中已有泪光:“臣弟糜芳,背主求荣,致使荆州倾覆,关将军败走……此乃滔天之罪!陛下仁德,非但不加罪于我糜氏,反而依旧厚待,恩重如山!竺每思及此,心如刀绞,夜不能寐!常恨自己年老体衰,不能再为陛下驰骋效命。今日得闻庞军师之计,此正竺报效陛下、赎我糜氏罪孽之天赐良机也!”
他看向庞统,逻辑清晰地分析道:“且庞军师前去,孙权、陆逊皆当世奸雄,多谋善疑,见陛下心腹突然来降,恐未必深信。而竺则不同!竺有糜芳降曹之前科,此乃天下皆知!竺若以降,可直言因陛下因荆州之事迁怒冷落糜氏,心中怨望,故而叛投,此理由顺理成章,由不得孙权不信!竺一把老骨头,死不足惜!若能以此残躯,助陛下成就大业,则死得其所,九泉之下,亦可面对列祖列宗矣!”
“子仲!”刘备快步上前,欲扶起糜竺,声音哽咽,“朕从未因糜芳之事怪罪于你!你快快起来!朕决不能让你去!”
糜竺却跪地不起,重重叩首:“陛下!竺意已决!求陛下成全老臣这片忠心!若陛下不允,竺便长跪于此!” 言辞恳切,掷地有声,充满了以身殉道的决绝。
简雍、伊籍在一旁亦是动容,纷纷出言,既感佩糜竺忠义,又深知此计之险。
庞统看着糜竺,张了张嘴,最终长叹一声,不再争抢。他知道,糜竺的分析更有道理,成功率也更高。
刘长明终于开口,声音低沉:“陛下,子仲公忠体国,其志可嘉,其情可悯。统观此计,子仲公确是比士元更合适的人选……只是,太过凶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