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姐妹间悄悄流传这技术,低语着:“赤火公社那边的匠人,入了‘百工坊’,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能分着利,没人敢克扣工钱……”
在益州北部靠近汉中的山区,一群被刘备官府繁重“山货捐”逼得走投无路的药农,模仿着他们从行脚商人那里听来的、语焉不详的赤火公社农会模式,推举出几个敢说话的老人,集体向官府派来的小吏陈情抗捐。
他们笨拙却坚定地喊着:“按赤火公社……呃,按道理,这山是老天爷的,凭什么要交这么多?”
这些小规模的、自发的抗租抗税行动,其口号(“按道理”、“选管事”)、其组织方式(推举代表、集体行动),甚至其衡量公平的标准(对比赤火公社传闻中的政策),都清晰地带有赤火公社的色彩。它们如同地壳之下奔涌的岩浆,在统治薄弱处寻找着裂缝。
曹操的细作回报:“豫州边地,民有异心,常私语‘北边’事。”
孙权的督邮密奏:“鄱阳水寨周边,渔户织工,时有聚议,恐受赤火公社蛊惑。”
刘备的使者亦带来消息:“……民多慕赤火公社之政,虽未敢明叛,然官府政令,行之渐难。”
这种引力,并非源于赤火公社直接的军事威胁或行政命令,而是源于其理念所描绘的那个“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值,吏民皆平等”的世界,与当下残酷现实的尖锐对比。
它让最底层的百姓,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可以用来衡量自身处境和统治者行为的、来自“外部”的标尺。
赤火公社并未主动去煽动这些零星的抗争,但它的存在,它的故事,它的理念,本身就成了一座灯塔,一种磁场。
在这股民心所向的引力作用下,旧世界统治根基的沙土,正开始悄无声息地流失。
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之外,另一条无声的战线正以商品和货币为武器,悄然改变着力量的对比。
赤火公社工坊的产物,如同经过伪装的使者,沿着密布的秘密商道,流入曹操、孙权乃至其他大小势力的疆域,编织着一张日益坚韧的经济之网。
在徐州与青州交界的边境集市上,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围拢着不少农人。
摊主沉默寡言,只将几件铁器摆在粗布上——镰刀刃口泛着幽蓝的淬火光泽,锄板厚实且弧度合理,犁头更是造型新颖。有老农拿起镰刀,用拇指小心地试了试刃口,眼中露出惊异之色。
“这铁……比官造局的还好。”
“价钱呢?”有人低声问。
摊主报出一个数,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吸气声。价格竟比官制农具还低上一成,而质量,明眼人一看便知高下立判。
“是北边……赤火公社来的货吧?”一个胆大的农户压低声音问,眼神里带着心照不宣。
摊主不置可否,只是将一把镰刀塞进那农户手里:“好用,就行。”
没有喧哗的交易在沉默中完成。
这些优质的赤火公社铁器,随着农户们归家的脚步,流入广阔的乡间。
它们超乎寻常的耐用性和公道的价格,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传。
口耳相传之间,“北边赤火公社的铁器好又便宜”成了边境地区不胫而走的共识。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赤火公社控制的盐场出产的精盐、陶瓷工坊烧制的耐用陶器上。
这种经济渗透,甚至触及了更敏感的领域——军械。
兖州某处,一名负责地方防务的曹军低级都尉,在亲信的引荐下,于深夜见到了一名神秘的商人。
商人没有多言,只是打开一个沉重的木箱,里面是几柄制式横刀和几副弓弩的核心构件。
都尉抽出横刀,指弹刀身,清越悠长,再看刃口,寒芒流转,绝非凡品。他又检查了弩机,结构精巧,部件严丝合缝。
“这……比武库发的,强出不止一筹。”都尉声音干涩,眼中闪过一丝渴望与挣扎。他麾下儿郎的装备陈旧,常受上官克扣,若有此等利器……
“价钱,好商量。”商人低语,“只求交个朋友,日后……或许还有往来。”
最终,一笔交易在黑暗中进行。
类似的场景,在孙权控制的沿江水寨、在刘备辖下的边关戍堡,也偶有发生。
一些不得志的、或是更看重麾下士卒性命和战斗力的中下层军官,开始私下购买赤火公社的武器,用以替换那些粗制滥造、甚至会影响战斗的制式装备。
这条由优质商品和公道价格构筑的经济纽带,产生了多重效果:
其一,它为赤火公社带来了急需的财富和物资,如粮食、布匹、药材,甚至是一些稀缺的矿产,支撑着其战争机器和民生建设。
其二,它像水滴石穿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周边地区民众的认知。当他们手中劳作的工具、家中食用的盐巴都来自赤火公社时,心理上的隔阂与敌意便在不知不觉中消减,甚至生出一种隐秘的依赖。
其三,它如同腐蚀剂,悄然瓦解着旧势力的统治基础。当敌方境内的百姓乃至低级军官都开始认可并依赖赤火公社的产品时,其忠诚度便已打上了问号。这条经济的毛细血管,正将赤火公社的影响力,输送到敌人肌体的最末梢。
这无关刀兵,却关乎生存与利益。
在这张由商品编织的无形大网中,赤火公社正以一种更根本的方式,将自己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
当敌人惊觉时,或许会发现,他们的边境,不仅在军事上受到压力,在经济和民心上,也早已千疮百孔。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