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芒种还有四个月时,社区发起了“时光储酱”活动。周秋带着孩子们在老槐树下挖了个酱窖,埋下二十缸“接力南瓜酱”,每缸都标着对应年份的编号,从2034到2254,缸口用红绸布扎着,布上写着“2264年开缸”。“这些是给明年开挖时的酱礼,”周秋往缸周填了层谷壳,“让它们在土里和木盒一起酿着,等明年秋分,香能漫出半条街。”孩子们在窖壁上画满瓜纹,每个瓜纹里都写着当年的收成,2034年“丰收”、2044年“小收”、2054年“大收”……2254年“丰登”,像串刻在时光墙上的账本。
周夏老师的眼睛有些花了,却总在孩子们酿酱时,坐在桂树下看。看到谁的酱盐放少了,她就会说:“周夏太奶奶说,盐少了会坏,就像日子,少了规矩会乱,得拿捏着分寸才长久。”有次周秋往酱里加了太多桂花,她拿起长勺舀出点:“你看,淡香才耐品,哪有酱里挤满花香的?”
周蛰老师去年秋天走了,临终前把周蛰太爷爷的“选种手册”交给周夏老师:“把它放进第二十三棒的木盒,告诉十年后的人,这手册里的字带着瓜香,比任何说明书都管用。”手册的纸页发脆,却还能看见周蛰太爷爷用墨笔圈的瓜形,每个圈都标着甜度,像时光在纸上结的果。
非遗工坊的“第二百零三次南瓜酱开缸”仪式那天,正赶上中秋,社区的人捧着瓷碗来的。酱里混着南瓜的绵、桂花的香、陈酒的醇,周秋给每个碗里都撒了把炒南瓜籽,“太爷爷说,酱里得有嚼头,才叫日子有层次。”“圆圆”的第二十五代重孙“团团”蹲在酱缸旁,脖子上的红绳系着个微型录音器,里面录着二十三代传人的笑声:从周砚田太爷爷混着酒气的爽朗笑,到周秋带着酱香的厚重笑,像串风铃,摇过220年的风雨。
芒种前一个月,周秋开始筹备第二十三棒的开挖仪式。他翻出周夏老师手绘的“接力棒瓜图”,在“2264年开挖处”画了幅《红绸缠瓜图》,图里的老槐树下,二十三堆南瓜缠着二十三条红绸,每堆瓜上都摆着对应年份的酱缸,从2034的粗陶缸到2254的青瓷缸,像片铺在时光里的丰登图。“每个瓜都带着秋实,”他给孩子们讲,“就像你们的书包,装着知识,也装着希望。”
开挖那天,天高云淡,老槐树下的酱缸排得整齐,金黄的桂花落在缸盖上,把“2254”的石碑映成了蜜色。周夏老师捧着周蛰老师的选种手册(摆在碑前的供桌上),供桌旁放着那缸百年南瓜酱,酱香在风里漫得很远;周秋捧着新木盒,盒子是用老槐树2254年修剪的枝桠做的,盖刻着二十三个南瓜,每个瓜上都刻着纹路,最末一个瓜心里,嵌着颗裹着酱色的南瓜籽,像颗裹着岁月的琥珀。
执铲的是“新芽班”最新的孩子——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她的太外婆正是当年的寸头男孩的妈妈。女孩的手沾着酱色,却握得极稳,当铁锹碰到木头的瞬间,周秋仿佛听见了220年的声响:从2044年林小满太奶奶开盒时的桂落声,到2244年周夏老师开盒时的花动声,像条河,淌过了220年的金秋。
第二十三棒木盒露出红绸带的刹那,阳光穿过桂叶,在绸带上织出金网,酱香顺着网眼往里钻,像时光在储味。周秋上前轻轻擦去盒上的酱渍和桂花,盒盖的南瓜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石蛋太爷爷当年刻的那样,带着股“接地气”的敦实,仿佛能闻到220年的烟火气,混着刚开缸的南瓜酱的香。
打开木盒的瞬间,气息漫出来——竹篮的柏香混着二十三年的酱,窗花的纸香缠着二十三季的风,南瓜籽的土香裹着二十三缸的甜,拼布的棉香带着二十三代的暖,乳牙的奶香沾着二十三朝的雨,青梅酒的醇香渗着二十三载的涩,竹刀的铁腥气缠着二十三春的润,录音器的金属味裹着二十三秋的甜……混在一起,像被时光酿了220年的酱,稠得能挂住勺,每口都尝得到不同的秋意,却又融成了一味,叫“醇厚”。
周秋一件件取出物件,声音洪亮却带着颤:“这竹篮的破洞,装了二十三代的秋实,洞是老的,装的新果却是沉的;这蝴蝶窗花,剪了二十二代的缺口,口是缺的,拼的瓜图却是满的……”
当讲到周蛰太爷爷的选种手册时,周夏老师突然说:“摸摸纸页上的瓜纹,周蛰太爷爷当年总在瓜田写手册,纸上沾着瓜汁呢。”孩子们轮流摸手册,果然摸到纸页上的凹凸,像有人刚在纸上拓了个南瓜印。
往第二十四棒木盒里放物件时,每个人都像在续写酿酱的诗篇。周秋放的是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旁边摆着“接力南瓜”的新籽(刚从大南瓜里掏的,裹着酱色):“告诉2264年的人,这籽从2034长到2264,结了230年的瓜,酿了230年的酱,却还在长,就像咱们的日子,一辈接一辈,从没停过,也从没变过。”他还放了本新的“接力棒日志”,第一页贴着现在的全家福——周蛰老师的手册摆在中间,周夏老师坐在旁边,周秋和孩子们围着他们,“团团”的重孙“圆圆”蹲在最前面,舔着周秋掉的酱渣,旁边的瓜堆上,二十三个南瓜在阳光下晃,像串摆在时光里的金元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