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六年的春风掠过终南山麓,李承乾站在新建的"文渊阁"前,仰望着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五层高的主楼飞檐斗拱,两侧廊庑连绵不绝,正门上"文渊阁"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殿下,第一批藏书已经运抵。"秘书少监躬身禀报,"共计三万五千卷,其中波斯、大食等外邦典籍八千卷。"
李承乾微微颔首,迈步走进阁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大唐疆域图》,图上不仅标注了州县,还用红线连接着正在修建的驰道网络。图旁立着一块石碑,刻着他亲笔题写的"广纳天下典籍,传承千秋文脉"。
"藏书楼按经史子集分类,顶层专藏各国典籍。"秘书少监引路介绍,"按殿下吩咐,每本书都抄录副本,正本珍藏,副本供学子阅览。"
转过回廊,眼前豁然开朗——数百名学子正伏案抄书,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李承乾驻足观看,忽然注意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吃力地搬运书箱。
"那是..."
"回殿下,是崇文馆选送的小书童,因家贫辍学,在此做些杂役。"
李承乾眉头微皱,走到那孩子面前:"多大了?可识字?"
小书童吓得跪倒在地:"回...回殿下,小的十二岁,认得几个字..."
"从今日起,你每日可听讲一个时辰。"李承乾对秘书少监道,"传令下去,文渊阁所有杂役,只要愿意,皆可旁听讲学。"
这一决定如春风般传遍长安。次日清晨,当李承乾再次来到文渊阁时,发现抄书区多了几十个衣着朴素的少年,正聚精会神地听讲官讲解《论语》。
"殿下仁德!"秘书少监感慨,"这些寒门子弟,终见出头之日。"
"学问不该是世家专属。"李承乾目光深远,"传朕旨意,在文渊阁设立'助学基金',资助贫寒学子。"
五月初五端阳节,文渊阁正式开放。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李承乾宣布首日由晋阳公主主持开阁仪式。十四岁的小公主身着儒衫,落落大方地向数百学子讲解《几何原本》中的基本原理。
"你们看,这个三角形..."她用自制的木制教具演示着,"边与角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纸上,更体现在建筑、舟车乃至天地运行之中。"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一位来自波斯的学者忍不住赞叹:"大唐公主的学识,胜过我国最渊博的智者!"
开阁仪式后,李承乾在文渊阁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四夷学术会"。来自大食、波斯、拜占庭、天竺等十六国的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的难题。
"诸位请看。"拜占庭学者狄奥多西展开一卷羊皮纸,"这是我国保存的欧几里得《光学》残卷,记载了光的反射定律。"
大食数学家阿尔·花剌子米立即补充:"我们推算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产生折射..."
热烈的讨论持续到深夜。李承乾命人将各方观点详细记录,汇编成《四夷学术集要》。这部划时代的着作,后来成为东西方学术交流的里程碑。
盛夏时节,一个令人忧心的消息传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病逝,其孙芒松芒赞继位,正调集大军准备犯边。
"殿下,是否要调陇右军防备?"兵部尚书急切请示。
李承乾却出人意料地摇头:"不,朕要派使团吊唁。"
朝堂上一片哗然。老将们纷纷反对:"吐蕃狼子野心,此时正该乘虚而入!"
"诸卿稍安。"李承乾示意内侍展开一幅地图,"请看,吐蕃新主年幼,大论(宰相)禄东赞把持朝政。此人素来主和,曾多次出使大唐。"他顿了顿,"朕已命人准备厚礼,包括《伤寒杂病论》医书、优质粮种和新式农具。"
这一手果然奏效。当大唐使团带着珍贵礼物抵达逻些城时,吐蕃贵族们被中原的医术和农技深深震撼。禄东赞亲自接见使者,表示愿续订和约。一场可能的战争,消弭于无形。
"殿下妙算!"马周由衷赞叹,"不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边患。"
"武力征服终非长久之计。"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让吐蕃人尝到和平的甜头,他们自会明白,与大唐为友比为敌更有利。"
八月里,李承乾在文渊阁设立"译经院",专门翻译各国典籍。晋阳公主领衔主持,招募通晓多国语言的学者百余人。最令人称奇的是,译经院采用"合译法":每部外邦典籍由两名译者共同完成,一人通外语,一人精汉学。
"大哥,你看这个!"一天傍晚,晋阳公主兴奋地冲进东宫,手中挥舞着一卷文稿,"我们找到了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全本!孙爷爷说,这比太医署的医德训诫还要完善!"
李承乾仔细阅读译文,被文中"不伤害病人保守医密"等原则深深打动。"立即刊印,分发各州医馆。"他当即决定,"从今往后,所有医学生毕业前,都要宣誓遵守此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